我国刑法典关于刑事行为能力年龄阶段的划分采用三分制,具体如下:
一,不满14周岁的人,处于完全无刑事行为能力阶段;不对任何刑事罪行负责;
二,年满14 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处于相对刑事行为能力阶段,只对自己实施的一些严重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
三,年满16周岁的人,处于完全刑事行为能力阶段,对自己实施的、刑法规定的一切故意或过失危害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刑法关于行为能力的判定依据是人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有无、强弱。法律上认为,是否年满14周岁是这种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有与无的界限; 16周岁是这种能力由弱转强的分水岭。当然,法律对14、16周岁的确定是一种立法技巧,是法律拟制。不是每一个人到了16周岁都必定具有完全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未满14周岁的人都必然不具有这种能力。法律的规定本身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具体普遍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任何的临界都只是拟定的,14、16周岁虽然是明确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是抽象的体现。法律将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阶段,是基于一种操作性和适用性的考量,。
我国民法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有的规定与刑法相比是类似的:一,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阶段;二,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处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阶段;三,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处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阶段。
民法设立这样的民事行为制度,目的有二:1、保护意思能力薄弱、社会经验欠缺的人;2、维护交易秩序。
通过对刑法,民法关于行为能力年龄划定上的简析,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采取三分制形式,在无行为能力与完全行为能力之间存在一个相对行为能力阶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为相对行为能力阶段的起点与终结点不同,阶段跨越的年龄跨度不同。刑法中相对刑事行为能力阶段的始点与终点为14 岁与16岁,中间跨度仅为2年;民法中相对民事行为能力阶段的始点与终点则为10岁与18岁,中间跨度为8年。何以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为何不作统一化规定呢。这里试作这样的分析:刑法与民法分属于不同的法律领域。刑法是公法范畴的部门法,民法是私法范畴的部门法。两者的调整对象的性质也不相同。刑法调整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一方面,被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个人的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是相一致的,刑事行为能力的具有界定在哪个年龄段,就意味着刑罚在哪个岁数的人群中可以开始适用。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心智发育是不完全而且是脆弱的,宜用教育方式而非惩罚性行为。故任何刑罚的适用都应该是谨慎的。所以,刑法上对行为人意志能力方面的起点要求要高一些。这样的考虑是利于行为人一方的。当然,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利益的平衡。由此,法律将完全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规定在16岁,压缩了相对刑事行为能力的跨度,从而加大了国家公权力介入的力度。一高一低便实现了利益的平衡。
而民法调整的是私与私的关系,国家公权力不能介入。因此,保护行为人的合法利益,以使交易达至公平、公正、等价有偿便是民法必须的也是唯一的准则。相对民事行为能力起点划定在10周岁,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这是符合青少年智力发展规律,并且是有利于未成年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起点划定在18周岁,即成年人阶段,这也是充分保护行为人权利的体现。一个成年人开始较为熟识一系列的社会民商事规则,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允许其自由的进行民事行为,对自己行为负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涉外仲裁当事人申请外国法院承认仲裁裁决的程序。文章介绍了国际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背景以及中国涉外仲裁当事人的申请程序,并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办理申请事宜。同时,文章还涉及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包括程序法律适用和实体法律适用,以及涉外仲裁适用实体法律的三大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何选择合适的法律代理人。在决定是否寻找法律代理人之前,建议进行咨询,且法律咨询费用并不一定高昂。选择法律代理人时,应考虑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案件,而不是仅看重其声望和信誉。律师的业务专业化,因此一个专业但普通的律师可能比一位全领域但普通律师更能够处理好
律师函的重要性及其专业发出方式。律师函是一种强势的表达方式,其威慑力不仅来自函件内容,更在于律师身份。律师函需标明函号,便于管理。文章以一个关于有限公司拖欠贷款的律师函为例,指出律师函需在接到后一定期限内支付拖欠款项,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并可能承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