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侵权责任主体 > 校园侵权责任 > 过失致人死亡罪赔偿标准及相关法律解析

过失致人死亡罪赔偿标准及相关法律解析

时间:2024-02-01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2707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赔偿标准

一、城镇居民的赔偿标准

根据城镇居民的身份和年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如下:

1.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年

2. 对于60周岁以下的人员,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年

3. 对于60周岁至75周岁的人员,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 - (实际年龄 - 60))

4. 对于75周岁以上的人员,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5年

二、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

根据农村居民的身份和年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如下:

1. 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N

2. 对于60周岁以下的人员,N = 20年

3. 对于60周岁以上的人员,N = (实际年龄 - 60)

4. 对于75周岁以上的人员,N = 5年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征

一、侵犯他人生命权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犯罪行为的表现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行为具有以下表现:

  1. 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
  2. 客观上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
  3.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三、犯罪主体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犯罪主观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主观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这种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

1.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和间接故意杀人都造成了死亡结果,都对结果的可能发生有预见,但都不是希望这种结果出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轻信可以避免死亡结果发生的客观条件能力、经验和环境等;而间接故意杀人则是行为人持有一种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2. 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的界限:

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出现是否应当预见。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到死亡结果的出现,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导致死亡结果发生,那么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而如果行为人不应当预见到死亡结果的出现,或者说不可能预见到,但结果仍然发生了死亡,那么就属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以上是关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赔偿标准、特征以及认定的相关法律知识。在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下,赔偿的项目主要包括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死亡赔偿金。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校园暴力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

    校园暴力的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文章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特定罪行应负刑事责任。同时,校园暴力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应对。为应对校园暴力,需具备依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并搜集证据及时报告。每个人都应承担

  • 紧急避险行为中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紧急避险行为中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我国法律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等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行为,在必要限度内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的伤害,行为人需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下,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校园暴力证据收集的法律指导

    校园暴力证据收集的法律指导。在了解受害事实并与受害者充分交谈后,首要任务是收集可靠证据。证据收集步骤包括记录受害经过、保存诊断书、截图保存证据等。在收集到确凿证据后,与学校和施害学生父母沟通,使对方承认错误。同时,校园暴力后的维权措施要注意保证人身安

  • 应由谁来负责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

    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件中,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界定。明确了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因接受学生入学而承担监护职责,但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有过错时需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学校,但必须达成明确约定。校园伤害事件中,第三人包括校外第三人

  • 未成年人打架致人死亡判多久
  • 法律规定的过失犯罪有哪些
  • 在工地倒车压死人判缓刑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