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某是某国银行储蓄所的综合复核员,他向朋友霍女士提供了一项高息存款业务,声称利息将远高于普通存款。霍女士被这个机会吸引,几天后将30万元现金交给邓某。邓某为霍女士出具了一张收条,上面盖有储蓄所业务专用章和他的个人印章,并告诉霍女士到期时可以凭收条取回本金和利息。然而,邓某并未将存折交给霍女士,而是将她的30万元存入了自己的账户,并将其用于个人股票交易,最终导致全部损失。
针对此案,合议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邓某以办理内部高息存款为名,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法,骗取了霍女士的30万元。根据这种观点,邓某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被定性为诈骗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邓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了30万元储蓄存款进行个人营利活动,并且没有退还这笔款项。根据这种观点,邓某的行为应当被定性为挪用公款罪。
笔者支持第二种意见。
根据我国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的犯意必须非常明显。然而,在本案中,根据霍女士的证言和邓某的供述,邓某将霍女士的30万元从银行取出后进行股票交易的行为实际上是暂借的,他打算在赚钱后再归还这笔款项,而不是想非法占有这30万元。此外,邓某作为银行工作人员,收取了霍女士的存款,并出具了盖有单位公章和私人章的收条,办理了存折,手续基本齐备,不存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情况,因此不符合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即“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综上所述,邓某的行为更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他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了30万元储蓄存款进行个人营利活动,并且没有退还这笔款项。因此,应当将其定性为挪用公款罪。
小孩划车报警的处理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小孩划花他人车辆属于破坏财产行为,车主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受理并依法处理。对于未成年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情况,根据其民事行为能力,由本人或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
无法定继承人但对被继承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问题。根据《继承法》规定,可以分给这类人适当的遗产。包括在物质上给予较大帮助、在生活上进行主要照料和精神上的抚慰。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认定继承人是否尽了较多扶养义务。
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情形及量刑标准。情形包括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其他自然人使用,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等。量刑标准根据挪用公款数额、时间长短及是否归还等因素而定,同时也考虑了挪用公款进行的营利活动及非法活动的情况。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根据刑法第384条第1款,挪用公款罪的行为包括利用个人职务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用于营利活动以及数额巨大未归还等。针对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等不同的刑罚,旨在保护公共财产所有权和维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