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责任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损害赔偿责任只是其中之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
自然人如果因为以下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如果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并且侵害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或者侵害了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人民法院也应当依法受理。
如果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以下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的隐私,或者以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的隐私;
(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如果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为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如果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如果有配偶、父母和子女,则他们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如果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其他近亲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
如果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如果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人民法院除了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还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精神损害抚慰金可以以以下方式进行赔偿:
(一)如果致人残疾,可以赔偿残疾赔偿金;
(二)如果致人死亡,可以赔偿死亡赔偿金;
(三)如果是其他损害情形,可以赔偿精神抚慰金。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应适用这些规定。
如果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如果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应以本解释为准。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青苗补偿款的归属问题。根据法律规定,青苗补偿款应归青苗所有者所有,如果属于村民个人,征收部门应直接支付给个人。案例分析中,李先生未收到青苗补偿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法律依据指出,村委会非青苗所有者,无权获得补偿款。维权建议指出,如遇到类似情况,可
夫妻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专属财产
《婚姻法》第十八条关于夫妻财产的规定,明确指出夫妻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属于个人财产,具有人身专属性,离婚时不参与财产分割。案例分析中,李某因车祸获得的医疗费赔偿属于个人财产,不参与离婚财产分割。解决方法为依照法律规定
农村建筑事故的责任主体认定和责任划分问题。建筑事故是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农村建筑事故处理困难,主要是因为建筑商多为个体户,缺乏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农村建筑事故的认定和管理目前缺乏具体法律规定,需要根据案件情况综合判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