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关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1.1.1 对于直接损失的理论界没有什么分岐,直接损失指的是违约行为直接导致财产减少的情况,例如标的物的灭失、减少、毁损等。
2.1.1.2 关于间接损失,学者们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间接损失是指可得利益即预期收益或利润的损失。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例较大。第二种观点认为,间接损失并非可得利益,而是违约行为造成的后果所导致的损失。间接损失一词是从英文“Consequential damages”翻译过来的。根据《Black's Law Dictionary》的解释,第二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2.1.2 直接损失与可得利益损失的区别
从因果关系角度讲,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都是违约行为的直接结果,但在法律上有很大差别。
1)表现形式不同。直接损失是现有财产的减少,因此比较直观。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在合同未履行时仍处于不确定状态,只有在违约后才能计算出损失,因此比较非直观。
2)形成过程不同。直接损失是伴随违约行为同时发生的,因此二者是同步的。可得利益损失只能在违约行为发生后才能显现。
3)确定性不同。直接损失的财产在违约行为发生前已经存在,因此它的质和量一般都比较明确,容易衡量和确定。可得利益损失是合同履行后希望得到的利益,在合同未履行时尚未实现,因此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是不确定的,确定可得利益的损失比较复杂。
2.1.3 实际损失的范围
关于实际损失的范围,在理论上也存在不统一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实际损失指的是违约行为导致对方财产、产品或其他财产的灭失或损坏。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是违约方对因自己违约行为已经给对方造成的损害后果负有完全赔偿责任。以货物运输合同为例,承运方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货物实际损失(包括包装费、运杂费赔偿)。
第二种观点将实际损失的范围限制在直接损失之内,使实际损失的范围过于狭窄。虽然第一种观点包括可得利益,但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希望得到的利益,本身并非一种损失,只有在合同无法履行时才会变成损失。因此,将可得利益视为一种损失是不合逻辑的。可得利益与所失利益的数量也不同。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无法交货导致买方无法及时通过转卖获得预期利益。由于违约后市场价格与合同订立时不同,可得利益和所失利益的金额也不同。
可得利益指的是如果合同能够履行,可以获得预期利益。关于可得利益的特征,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
一些学者指出,可得利益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可得利益具有未来性。它是违约行为发生后产生的损失,在合同订立时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的财产利益。其次,这种丧失的未来利益是实际意义上的,而不是抽象或假设的。只要具备正常的财产流转条件,这种未来利益就能直接转化为实际财产。因此,可得利益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未来利益的损失。最后,这种可得利益必须是一定范围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被认定为可得利益。
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可得利益的损失必须是真实的。应赔偿的可得利益是当事人履行合同后确实可以直接获得的收入,而不是虚构或臆想的损失。举例来说,对于一个饭店的建筑承包合同,如果承包方没有按期交工,承包方只需要赔偿已预订房间的可得利益损失,而对于未预订房间的可得利益损失则不予赔偿。然而,律师认为,不赔偿未预订房间的房费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首先,饭店还未完工就有人预订房间是荒谬的。其次,如果饭店按期完工,通常会有顾客光顾,虽然无法确定有多少房间能够出租,但这是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问题。因此,饭店未按期交工导致未预订房间的房费损失是可以预见的。根据因果关系和合理预见的角度,违约方应该赔偿因未按期交工导致的未预订房间的房费损失。
还有一些学者在承认可得利益的未来性和真实性之后,提出了可得利益的增殖性。他们认为,增殖性指的是在现有财产基础上的增加的利益。可得利益损失是违法行为对增殖状态中的财产或财产关系造成的损害,其损失可以用货币衡量和计算。因此,可得利益的损失本质上是一种尚未物化的物质损失,即财产损失。违约导致他人财产和财产权的可得利益损失在客观上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一是违约行为对处于增殖状态的现有财产实施或造成损害,使权利人失去实现财产增殖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虽然违法行为未对权利人增殖过程中的财产本体造成损害,但却破坏了权利人为获得一定财产利益而建立的合法财产关系,导致权利人无法获得正常情况下可得的财产增殖条件,进而丧失未来利益即可得利益。无论是哪种形式,可得利益作为一种财产损害后果,是由民事违法行为造成的,其损失程度取决于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增殖性是可得利益的本质特征。没有增殖,就没有可得利益。在商品生产和交换条件下,人们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人们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增加产品的价值量,然后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增殖。商品交换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因此违约行为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从而中断了商品交换,无法实现商品的增殖。因此,违约行为实质上是侵害了商品的增殖利益,必须赔偿这种增殖利益。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表明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必要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赔偿所失利益提供了坚实基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增殖性是可得利益的基本属性。可得利益的未来性、实在性和一定范围性只能说明可得利益的表面现象。
第三方代为履行债务的合法性,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文章介绍了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构成条件、法律特征、第三人的地位和拒绝权等。文章强调债权人的权利合同中的第三人代为履行条款对其具有拘束力,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
违反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不履行合同义务、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等。当债务人出现违约行为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对方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要求赔偿损失等。
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的相关条款。合同内容包括标的物的描述和价格、质量要求、交付方式、时间及地点、装卸费及包装、所有权转移及风险承担等。其中详细规定了标的物的交付方式、交货地点、时间和运费承担方,以及包装标准和风险承担方式等。
情势变更是否是法定解除的情形。情势变更原则允许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导致合同显失公平时,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情势变更可以被视为法定解除的情形之一。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