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网络作品所应当支付的报酬和侵权赔偿数额标准的确定,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但由于现行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和保证执法统一,防止滥用诉权的过高赔偿额,最高人民法院该司法解释第十条专门对此作出了规定。
同其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一样,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赔偿数额的确定和计算方法,同样也应当允许权利人作出选择,一般权利人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一是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实际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预期应得利益的损失;二是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利益;三是定额赔偿。在前两种情况下,权利人的举证责任有所不同。如果权利人选择了前者,则其必须举证证明其实际损失;如果选择了后者,由于权利人举证证明侵权人的实际侵权获利确实存在着困难,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转移的有关规定,权利人在证明了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可,对证明侵权人的成本或必要费用的举证责任,应当转移给侵权人。因此本司法解释规定: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其成本或必要费用的,其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为所得利益。
对于定额赔偿的幅度,考虑到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实际情况,本司法解释对《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所写明的5000元至30万元的幅度作了适当调整。首先,鉴于许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所涉作品篇幅较小,故将下限调整为500元;其次,一般情况下,上限仍控制在30万元,但对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会对权利人造成严重的侵权后果,故上限可达50万元。
总之,人民法院在确定侵权赔偿数额时,可以根据被侵权人的请求,按照其因侵权行为所受直接经济损失和所失逾期应得利益计算;也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得利益计算赔偿数额。侵权人不能证明其成本或者必要费用的,其因侵权行为所得收入,即为所得利益。
对于被侵权人损失额不能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定额赔偿方法。定额赔偿的幅度可以根据侵害情节在人民币5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对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故可以超过30万元赔偿,但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发布,将对人民法院在审判网络著作权纠纷中如何更准确地适用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提供依据。这无疑对保障各级人民法院的执法统一,为著作权人提供更全面充分的司法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