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在离婚时,当一方配偶违法侵害另一方配偶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配偶有权要求过错配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旨在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设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婚姻家庭关系的现实要求。它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善我国离婚法律制度的需要,是新形势下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使司法部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需要。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明确了婚姻当事人所承担的婚姻义务和道义责任,为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有效地抑制了重婚、姘居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婚姻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此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完善了立法,使离婚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侵犯婚姻权利的违法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制裁,使我国的离婚立法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与国际社会的立法相接轨。
离婚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构成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有法定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有主观过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对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予以推定。
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和离婚救济措施,离婚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在于填补损害、精神慰抚,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仅限于无过错配偶。该请求权可以在离婚时提出,也可以在离婚后提出,但时效以1年为限。在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
符合《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必须与提起离婚诉讼同时提出。如果原告不提出请求或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则请求权丧失。
符合《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同意离婚,可以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损害赔偿;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可以在离婚后1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一审时未提出损害赔偿请求而在二审提出的,人民法院应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在离婚后1年内另行起诉。
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只能是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并导致离婚的过错配偶。离婚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可以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法官酌定。
离婚损害赔偿金的给付方式可以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原则上,离婚损害赔偿金应一次性给付。如果一次性给付有困难,可以分期给付。在分期给付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提供抵押物或签订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以担保给付义务的履行。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一项离婚救济措施制度,是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需要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司法实践的增多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及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处理,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为无效行为。赠与小三的财产损害无过错配偶的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并返还。单纯的婚外情不受法律调节,但涉嫌重婚罪的将受到刑法处罚。离婚时,
婚姻法中关于婚外情离婚是否能请求赔偿的问题。根据婚姻法规定,只有在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法定情节下,无过错方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单纯婚外情或婚外性行为很难获得法院支持。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收集离婚损害赔偿证据,包括文字证据、视听证
中国法律对于曝光婚外情证据的规定,指出其侵犯了隐私权并违反了侵权责任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收集婚外情证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但需注意采集证据时需遵守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