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民事案件中占很大比例,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也往往使当事人不满意,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检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案件中不断上升,其申诉理由多为赔偿的数额与损伤程度应支出的合理数额不符,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伤大治。有的受害人本来无需住院或药物治疗,损害事实发生后,就通过托人等办法住进医院,医生催其出院也赖着不走,由此而造成纠纷。如荣某与谢某发生争执,谢某为挣脱荣某的撕拽,打了荣某两记耳光,5天后,荣某托人住进了医院,医院屡催,才在住院20天后出院,对于损害赔偿的数额,双方由此争执不下。
二、一伤多治。受害人受伤后住进医院,并非是单纯治疗所受到的伤病,而是在治疗伤病的同时,治疗身体的旧病。赵某因交通肇事住进医院,治疗因伤而脱落的八颗牙,牙伤基本治愈后,赵某又在医院住院近一百天,治疗骨质增生、胃病等,扩大了加害方的赔偿额度。
三、一伤众治。一人受伤住进医院,但其医药费并非其一人花费,而是其家属、亲友都以伤者的名义开药。
四、虚构药费。受伤住院,不仅在医院开方用药,而且还要到一些个体诊所开用药收据,增加加害方的赔偿数额。如李某摔伤后住进医院,治愈后,仍继续到医院买药,同时还到药房、个体诊所买药,使药费超过合理部分数千元。
五、利益驱动,医院开大方。目前,一些医院实行承包制,医生的工资与处方额挂钩,因此,个别医生就给被伤害人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使这笔支出转移到加害方,扩大其支付数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审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该从严、从细,堵住医院费的“黑洞”,即使伤者得到合理的治疗补偿,又要保护有过错一方的合法权益,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原则。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包括基本事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患者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而医疗机构只能提起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文中还详述了当事人应提交的材料及证据,以及各个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同时提醒,
本文探讨的是违法刑事拘留的人身自由赔偿金计算时间及相关规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受害人从被违法拘留当日开始计算人身自由损害赔偿金。具体情形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判决宣告无罪等。每日赔偿金根据国家上年度
九级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工伤造成的九级伤残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而其他侵权行为造成的九级伤残赔偿金额则参考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具体标准因案件情况而异。
陕西省勉县人民法院处理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被告吴标驾驶摩托车与周荣驾驶的摩托车发生擦挂,导致原告庄敏受伤。经过调解,原被告及周荣达成赔偿协议,但被告未履行支付义务,构成违约行为。法院最终判决被告吴标按照协议支付原告的赔偿费用,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