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客运合同,承运人对旅客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注意义务,并且对患有急病的旅客负有尽力救助的义务。如果承运人未能履行救助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2006年9月17日,原告徐*清之妻张*珍乘坐被告四川省泸州宏运运通有限公司川E16467号大客车从广东返回四川。在连续行驶了41个小时后,张*珍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包括坐立不稳、小便失禁、频繁要求解小便以及呻吟和喊叫。尽管车上的司乘人员多次停车让张*珍小便,但他们认为这只是普通的乘车不适反应,并没有进行其他询问和处理。最后,张*珍无法自主上下车和返回座位,司乘人员仍未进行疾病询问和寻求医疗救治,而是继续前行至目的地。到达泸州时,司乘人员发现张*珍独自一人不下车,也没有回应,于是向公安和急救中心呼救。经医院检查,张*珍已经失去意识,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血压为0。最终,张*珍经抢救无效死亡。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旅客购票乘坐被告四川省泸州宏运运通有限公司川E16467号客运大客车的事实,原告与被告之间建立了公路客运合同关系。在运输过程中,承运人有责任保护旅客的人身安全,并对患有急病的旅客负有尽力救助的义务。承运人应当具备救助常识,准备救助方案,并注重救助效果,及时、尽力、有效地寻求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急救。如果承运人未能履行、错误履行或不尽力履行救助义务,导致旅客伤亡,将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案情,张*珍从出现身体不适到失去意识,期间长达10多小时。她的急病症状明显,根据正常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承运人应当判断和知晓她需要尽力救助。承运人应当观察和询问患急病的旅客张*珍,并积极寻求医疗救治。然而,被告并没有履行谨慎注意和尽力救助的义务。他们没有根据客运救助常识对张*珍进行疾病询问,也没有积极寻求医疗救治,而是错误地认为张*珍只是普通乘车不适反应,并继续行驶至目的地,导致张*珍的急病被延误救治而死亡。因此,被告没有履行救助义务与张*珍延误救治而死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张*珍死亡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她本身患有急病,而被告未能履行尽力救助的义务是次要原因。根据这一情况,原告因张*珍的死亡遭受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交通费和误工费等。根据张*珍的死因,原告和被告应当共同承担这些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三百零一条、第三百零二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法院判决被告四川省泸州宏运运通有限公司应向原告支付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共计54550元。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油油品销售中心所拥有的“闽海油3”轮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随后由多方参与救助的过程。事故中,船员首先发现火花并向大副报告,之后发生爆炸并弃船。随后,钦州港务局、消防支队以及救助指挥小组等参与救助,但由于火势过大和设备限制,救助
“无效果、无报酬”原则在海难救助中的适用。这一原则要求救助行为必须取得实际效果,救助人才能请求报酬。该原则包含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无形效果三种情况。在确定救助报酬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效果,确保救助人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
中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和保密等附随义务。这些义务是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当履行的。未履行这些义务将违反法律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旅客合同中的附随义务和法定义务。在客运过程中,承运人对旅客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注意义务,并对患有急病的旅客负有尽力救助的义务。未履行救助义务导致旅客伤亡的,承运人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文中以一起具体案件为例,法院判决被告运输公司因未履行救助义务而向原告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