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的界限一直是一个司法实践中的棘手问题。尽管故意杀人能够导致他人死亡,而故意伤害也可能造成死亡,但各国对于这两种罪行的界定却存在不同的规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只关注死亡的发生方式,而不考虑行为人的故意内容。例如,唐律将死亡发生的时间作为区分的标准。根据这一规定,只要在一定期限内发生殴打或伤害行为导致死亡,无论行为人是否有杀人故意,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而在规定期限以外发生死亡,或者在期限内死亡与行为人的殴打或伤害无因果关系,都被视为伤害罪。英国曾实行“一年零一日”规则,即被害人在一年零一天内死亡为谋杀或非预谋杀人罪的认定条件,超过这个时间则无法被处罚。然而,这一规则已被废除。在中国的理论界中,对于实施故意的打击并导致死亡的案件,关于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致死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关键在于弄清犯罪的目的”,因为“犯罪目的是决定犯罪行为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条件”。根据这种观点,如果能证明行为人有杀人的目的,则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有伤害的目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认定故意杀人罪,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就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然而,这些观点受到了广泛批评。
如果案件事实证明行为人有杀人的目的,当然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为什么要否定存在间接故意杀人的可能性呢?如果故意伤害致死也可以表现为放任态度,那么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不就变得模糊了吗?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轻判重罪,削弱对生命权利的保护。此外,将一种性质更严重的犯罪作为另一种危害性质较轻的犯罪的加重结果,无论在法律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不合适的。
在理论上,有人主张根据犯罪行为来判断杀人罪与伤害罪。如果这里所说的“犯罪行为”是指主观和客观要件相统一的行为,那么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这是毫无错误的。然而,当涉及到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的区别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有杀人的故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充分调查和分析案件的各种事实才能得出结论。然而,有些人试图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例如,有人认为:“凡是在当场一击或者一刺杀死的,都不能认为是伤害致死,应当认为是故意杀人。”并且得出结论:伤害致死必须存在一定距离,否则无法区分伤害致死和故意杀人。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同样地,有人认为判断是否有杀人故意不应以故意的内容为准,否则被告人不承认有杀人故意,就无法定案。他们主张判断的标准是被告人是否“使用致命的工具,打击致命的部位”。如果使用了致命的工具,打击了致命的部位,造成了死亡,就是故意杀人;反之,就是故意伤害致死。然而,不能简单地用这样的公式来判断。
笔者认为,对于这类案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个事实做出结论。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在区分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的界限时,以下事实是值得考虑的:
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可以帮助判断行为人是否有杀人的故意。然而,每个案件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非法注射物的概念及其危害,重点介绍了国家针对非法销售和使用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的行为所开展的专项行动。该行动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实施,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的行为。该行动将查处一批重大案件,曝光非法企业和单位
刑事速裁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同意问题,规定只有犯罪嫌疑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时才能适用速裁程序。适用范围限于特定案件,包括可能单处罚金的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案件。被告人认罪认罚并同意适用速裁程序是基层法院适用速裁程序的前提。同时,《刑
关于瘫痪判刑的罪犯是否能申请保外就医的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保外就医的条件,包括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形。同时,也说明了取保候审手续的处理方式,包括申请流程、保证方式等。总之,是否允许瘫痪判刑的罪犯保外就医取决于是否满足相关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
抢夺罪的上诉立案时间及相关程序。上诉立案时间大约需要40多天。抢夺罪特征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实施了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且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暴力或胁迫方法。抢夺罪的刑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