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时间:2024-12-09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3634

刑法修正案(七)对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的规定,为了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修正案的出台是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回应。个人信息的不当采集、随意泄露、任意篡改、恶意使用乃至非法转卖,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而且一旦个人信息流入犯罪分子手中,可能引发盗窃、诈骗、绑架等刑事犯罪,给公民造成二次甚至三次侵害,成为其他犯罪的源头。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隐私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具有私密性质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一个无法被周全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个人资料",有的称之为"个人隐私"。根据主流理论和观点,只要个人信息没有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主体在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个人信息后,仍然享有隐私权。如果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公开个人信息,仍然构成对隐私的侵权。

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 该信息的主体为自然人;
  2. 该信息与个人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如关系到个人尊严、个人的社会生存利益;
  3. 该信息具有隐私性;
  4. 该信息需被除自己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所掌握。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受保护的个人信息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私性,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分析

  1. 扩大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范围
  2. 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单位更容易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然而,对公民个人信息负有保护义务的单位远不止这些。近年来,股市、期货、房地产行业、各种服务中介机构等都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对犯罪主体的范围进行扩大是必要的选择。

  3.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对象
  4. 个人信息最基本的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地址、职务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某个人的符号序列。根据个人信息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具体界定个人信息是不可能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理方式

    我国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理方式,包括根据犯罪情节对初次犯罪者的处理以及罪行的具体处罚规定。文章还解释了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包括其内涵、外延、法律保护价值等。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单位和组织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 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关于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详细阐述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标准,包括不同类别信息的数量标准和违法所得金额的要求。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受到相应处罚,单位犯罪也将受到处罚。

  •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据《侵权责任法》,侵犯隐私的行为包括公开个人信息、非法侵入住宅、跟踪监视、刺探财产状况等。最新资讯来自《民法典》,于XX年生效,其中明确了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权利,包括隐私权,并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禁止非法获取、使用、加工、

  • 人身权的范围
  • 申请国家赔偿的范文及要求
  • 手机号是否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