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而能够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仅限于无过错配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30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时间可以在离婚时提出,也可以在离婚后提出,但时效以1年为限。
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必须与提起离婚诉讼同时提出。如果原告在离婚诉讼中没有提出请求,视为对权利的放弃,并丧失请求损害赔偿权。而如果被告同意离婚,可以在离婚诉讼中要求损害赔偿;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可以在离婚后1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对于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一审时未基于《婚姻法》第46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而在二审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在离婚后1年内另行起诉。
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只能是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并导致离婚的过错配偶。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程序,新《婚姻法》没有明文规定。根据婚姻法的私法性质,在夫妻双方同意行政离婚的情形下,如果双方就离婚损害赔偿问题已达成协议,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必进行干预;如果双方就离婚损害赔偿问题不能达成协议,则可以通过诉讼离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而离婚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宜兼采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两种形式。至于离婚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可以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法官酌定。
离婚损害赔偿金的给付方式应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离婚损害赔偿金原则上应一次性给付,但如一次性给付确有困难,可分期给付。分期给付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提供抵押物或签订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以担保给付义务的履行。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一项离婚救济措施制度,在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对离婚损害赔偿尚缺少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对许多相关问题也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因此在立法上仍有不足之处。为了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能更充分地发挥填补精神损害、抚慰受害方、填补财产损失、制裁过错方的功能,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离婚损害赔偿的取证途径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规定等方面。随着司法实践的增多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及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处理,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为无效行为。赠与小三的财产损害无过错配偶的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并返还。单纯的婚外情不受法律调节,但涉嫌重婚罪的将受到刑法处罚。离婚时,
婚姻法中关于婚外情离婚是否能请求赔偿的问题。根据婚姻法规定,只有在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法定情节下,无过错方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单纯婚外情或婚外性行为很难获得法院支持。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收集离婚损害赔偿证据,包括文字证据、视听证
中国法律对于曝光婚外情证据的规定,指出其侵犯了隐私权并违反了侵权责任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收集婚外情证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但需注意采集证据时需遵守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