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旨在科学划分医疗事故等级,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司法鉴定包括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和声像资料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的标准是《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司法鉴定的标准是《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医疗事故鉴定主要从医疗技术的角度进行,依据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而司法鉴定的角度是分析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是否有过错。
医鉴办接受两种形式的委托: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和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的委托。
医鉴办接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需在受理通知书发出后的5日内提供鉴定所需的材料。
医鉴办根据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专家鉴定组应包括至少3人以上的单数,并且主要学科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半。
医鉴办在鉴定会前1周内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双方当事人每方人数不得超过3人。专家组进行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可在收到首次鉴定书后的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申请,或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和参与方式。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并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鉴定。
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医患双方从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鉴定。符合规定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并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以上是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的不同之处,以及医疗事故鉴定的流程和相关法律规定。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区分两者。如果您还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律师。
引用法条:
[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
司法鉴定的定义、范围、法医鉴定的重要性以及司法鉴定的分类。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的关键工作,运用医学等多领域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鉴定。司法鉴定分为法医类、物证类和
医院漏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医疗过错包括漏诊,只有当医疗过错行为造成损害后果,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时,才构成医疗事故。若漏诊未造成损害,则不构成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认定需经过医学会组织的鉴定。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造成的损害,患者可根据相关司法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与医疗不足的赔偿责任问题。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不足的情况,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医疗不足不等于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能绝对排除医疗过错,法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