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5日下午2时许,原告李某与楼某夫妻之子(5周岁)在被告村开设的手机店附近一口池塘的游览亭玩耍时,不慎落水并溺死。该池塘为被告村所有,中央建有游览亭,亭四周和塘边设有护栏,并设置了多块明显的警示标志。原告夫妻认为,被告作为池塘的管理人,且在塘中央建筑亭台供人游玩,应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其子溺水死亡,被告应负一定责任。因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死亡补偿金146700元、丧葬费13783.50元的50%,计人民币80241元。
法院认为,被告改造池塘并建设池塘游览亭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亭台美学的延续。被告已经在游览亭和塘边建筑护栏,并在池塘周围设置了有关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尽到了一般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被告的行为并无过错。而死者年仅5岁,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其生活起居应由监护人照顾和承担,并确保其健康生活。然而,在本案中,原告未履行好监护责任,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法院驳回了原告李某与楼某的诉讼请求。
被告改造池塘并建设池塘游览亭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并非经营活动。被告的建筑也符合建筑美学规律。因此,在法律上,被告只需尽到一般安全保障义务,无需承担其他责任。在本案中,被告在改建后的池塘边增设了护栏,相对来说比原来未改建前更具安全保障。因此,被告在本案中没有过错,无需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池塘的存在是客观的,对于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有一个相应的认识,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对于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来说,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对危险性的判断可能不正确。因此,监护人的正确监护对于儿童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案中的悲剧发生正是因为监护人的监护不力,因此责任应归于原告本身,而非被告。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电梯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电梯自行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电梯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负责电梯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工作。电梯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开梯程序和关梯程序。此外,还建立了电梯设备的运行自查监控管理制度
精神病人打人的法律处理方式。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犯罪行为,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且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必要时可采取强制医疗措施。对于已经康复的精神病人,应要求其承担侵权赔偿。同时,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精神病人的处理方式和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监护人的规定。当监护人之间达成协议时,被确定的监护人需承担监护责任。若监护人未能履行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权益,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监护变更的情况包括监护人死亡、丧失能力、辞职、被撤
顾客在商场受伤的处理流程和法律依据。处理流程包括迅速控制事态,通知负责人和保险公司,同时排查设施隐患确保顾客安全。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商场等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管理者采取措施确保顾客安全。消费者和商场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