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赔偿的目的是实现损害赔偿制度的作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考虑其填补受害人损害、抚慰受害方和制裁过错方的功能。
1. 填补损害:损害赔偿是为了恢复受害人的权益,包括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重婚、同居、通奸等侵权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害可以估量,但精神损害难以用金钱衡量。
2. 抚慰受害方:通过过错方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否认过错方的行为并安慰受害人,减轻其痛苦。
3. 制裁过错方:让过错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惩戒过错行为,警示其他人避免同类侵权行为,维护合法婚姻和社会稳定。
离婚损害赔偿数额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既要实现损害赔偿的目的,又不损害过错方的生活。目前,司法实践主要参考民法中衡量侵权精神赔偿的法定因素,同时要从过错方和受害人角度分别考虑。
1. 过错方标准:
a) 过错程度:通过侵权手段、场合、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具体情节反映过错程度,不同情节造成的精神损害程度不同,应有相应的惩罚程度。
b) 认错态度:过错方事后态度影响受害人的精神状态,积极认错和抚慰受害人可减轻其痛苦。
c) 经济能力:过错方的经济能力是衡量标准之一,过分拘泥于平等原则会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应考虑过错方的经济能力,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 受害人标准:
a) 精神伤害的严重程度:不同性别、年龄、性格的人对精神伤害的抗击和恢复能力不同,需深入了解当事人和案情,评判受害人所受伤害的严重程度。
b) 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受害人经济状况影响赔偿金的满足程度和抚慰效果,需要考虑受害人财产方面的损失。
综上所述,确定离婚损害赔偿数额应综合考虑过错方和受害人的情况,以实现损害赔偿的作用。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婚姻法》第46条,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协议离婚后的一年内,若未明确表示放弃,仍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为预防离婚财产纠纷,夫妻应进行财产公证、书面协议,并注意防止一方擅自转移或处置财产。如已
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取证困难问题。文章指出,在家庭暴力和婚外同居等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往往面临取证困难的问题。由于家庭暴力事件的隐蔽性和无过错方证据不足,许多无过错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无法得到支持。此外,婚外同居现象多为隐蔽且无固定住所,使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