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承担补偿责任
[案情]
2004年4月30日,交警王某借朋友李某的汽车外出办私事途中,恰遇一交通肇事后开车逃逸的汽车司机,王某即驱车追捕。追捕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王某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其所开李某汽车同时报废。李某对其汽车报废损失应当如何寻求司法救济?
[评析]
本案中,李某应当对王某所在的公安机关提起行政补偿诉讼。
自王某借用李某汽车时起,至追捕肇事汽车司机时止,王、李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借用合同法律关系,王某的行为是其个人行为。在此期间,王某如果违反借用人应当遵守的完好返还义务,造成汽车损毁,应当对李某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自王某追捕肇事司机时起,王某的行为便不再是其个人行为,而是以其交警身份,代表其所在的公安机关,依法强制使用李某汽车的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依照行政法学理论,该行为属于行政征用行为。
行政征用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的,必要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强制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的使用权,事后予以返还,并对因此而造成的财产损失给予补偿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具有法律规定性、行政强制性、公共目的性、使用权转移性、被征用财产损失行政补偿性的特征。本案中,征用主体是王某所在的公安机关,征用目的是追捕肇事逃逸司机,法律依据是人民警察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个人的交通工具……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和当时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在追缉交通事故逃逸者或者抢救伤者等紧急情况下,交通警察有权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交通工具……对造成损坏的,应当修复或者折价赔偿”的规定。
本案中,王某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代表其所在的公安机关,强制使用李某的汽车而无需征得其同意;另一方面,代表李某,将李某借给其个人使用的汽车无条件地交付给公安机关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人民警察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中的“赔偿”,实质上应当是行政补偿而不是行政赔偿,因为它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的国家赔偿必须具备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要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法院)
甲乙双方关于乙方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关于保密及竞业限制的相关条款。明确了秘密信息的定义,包括甲方未公开的商业秘密、技术信息和财务信息等。乙方需严格保守这些秘密信息,违反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保密期限自协议签署之日起至双方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后一定年限内有效。
知识产权合同的审核流程中的法律要求。包括知识产权条款中研发成果归属方式、知识产权保密措施等;安全及环保条款中乙方需遵守的安全环保法律法规;争议解决条款中的仲裁和诉讼选择等;以及预防合同欺诈的措施,如选择合同对象、合同内容斟酌、律师参与审核等。
房屋买卖合同的特别注意事项。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房屋面积、价格与收费、不可抗拒力、房屋质量和售后物业管理等条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面积误差、价格约束、不可抗拒力的界定、质量要求和售后物业管理等内容。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特别注意这些方面,以保障自身权
依据我国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误工费是由事故的责任人负责赔偿的,如果购买了汽车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额度范围内赔偿。第二十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公安机关交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