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承担补偿责任
[案情]
2004年4月30日,交警王某借朋友李某的汽车外出办私事途中,恰遇一交通肇事后开车逃逸的汽车司机,王某即驱车追捕。追捕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王某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其所开李某汽车同时报废。李某对其汽车报废损失应当如何寻求司法救济?
[评析]
本案中,李某应当对王某所在的公安机关提起行政补偿诉讼。
自王某借用李某汽车时起,至追捕肇事汽车司机时止,王、李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借用合同法律关系,王某的行为是其个人行为。在此期间,王某如果违反借用人应当遵守的完好返还义务,造成汽车损毁,应当对李某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自王某追捕肇事司机时起,王某的行为便不再是其个人行为,而是以其交警身份,代表其所在的公安机关,依法强制使用李某汽车的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依照行政法学理论,该行为属于行政征用行为。
行政征用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的,必要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强制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的使用权,事后予以返还,并对因此而造成的财产损失给予补偿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具有法律规定性、行政强制性、公共目的性、使用权转移性、被征用财产损失行政补偿性的特征。本案中,征用主体是王某所在的公安机关,征用目的是追捕肇事逃逸司机,法律依据是人民警察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个人的交通工具……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和当时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在追缉交通事故逃逸者或者抢救伤者等紧急情况下,交通警察有权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交通工具……对造成损坏的,应当修复或者折价赔偿”的规定。
本案中,王某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代表其所在的公安机关,强制使用李某的汽车而无需征得其同意;另一方面,代表李某,将李某借给其个人使用的汽车无条件地交付给公安机关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人民警察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中的“赔偿”,实质上应当是行政补偿而不是行政赔偿,因为它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的国家赔偿必须具备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的要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法院)
甲、乙双方关于出口代理的协议书。甲方同意乙方以公司名义开展业务活动,签订外贸和购销合同,提供谈判场所、通讯便利、出口业务咨询等。乙方需遵守法律和政策,承担自身业务费用,并保障提供的出货资料真实有效。双方需严格执行协议,因外商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时甲方
甲乙双方就培训合作达成的一致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时间、费用、付款方式、责任与义务等。乙方自愿参加甲方举办的培训课程,并同意遵守相关培训、管理制度。双方对合作方式、权益份额、学员纪律、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约定。此外,还规定了补充协议的效力。
甲乙双方签订的一份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协议规定卖家直接发货给买家,运输方式和运费由卖家承担。合同内容包括产品配送、发货期限、付款条件、验收标准、质量要求、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等方面。合同自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依据我国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误工费是由事故的责任人负责赔偿的,如果购买了汽车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额度范围内赔偿。第二十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公安机关交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