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不起诉,从法律角度称为酌定不起诉或相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是指在检察机关拥有诉权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权衡后认为舍弃诉权更为适宜时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犯罪情形轻微、不需要判决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有两层含义: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二是该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
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第二种情形是犯罪情节轻微,同时符合免除刑罚的条件。免除刑罚的条件包括:嫌疑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并在外国已经受到刑事处罚;嫌疑人又聋又哑或盲人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员;被胁迫或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人员;嫌疑人自首或在自首后有立功表现等。
在司法实践中,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还要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动机、手段、危害后果、认罪态度、一贯表现、社会和被害人的反映等因素。只有在确认没有追诉必要时,才能适用不起诉决定。为了防止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不应随意扩大不起诉范围。
法定不起诉是指起诉机关对案件没有诉权或丧失诉权,因此而不提起公诉。符合绝对不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我国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关于法定不起诉的条件较为一致。这些条件包括:实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依照刑法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被告人死亡;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刑事处罚。
存疑不起诉是指在除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情况外的一种法律规定不起诉的情况。当检察机关确认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没有胜诉可能时,会作出不起诉决定。在这类案件中,虽然认定嫌疑人构成犯罪有一定根据,但证据不充分,不能在法律上证实犯罪。将这类案件起诉到法院,难以达到公诉的目的。根据无罪推定的精神,对这类案件应当不起诉。但在作出不起诉决定之前,可能需要进行补充侦查。只有确认在法定期限内无证实可能,才能决定不起诉。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可以了解以下内容: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范围。此类诉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旨在赔偿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其优势在于同时解决刑事和民事赔偿问题,节省诉讼成本。此类诉讼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并由同一法庭审理。在刑事案件尚未审判前,法
刑事裁定的定义、作用、格式和要素,并给出了一份刑事裁定书的范例。刑事裁定是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诉讼程序或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旨在确保诉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障被告人的权益。刑事裁定书包含案件信息、被告人信息、裁定内容、裁定理由、裁定决定、送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级别管辖的规定。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有不同的管辖权,基层法院处理普通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处理重大和有特定性质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处理辖区内的重大刑事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处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刑事案件。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