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 > 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时间:2025-04-23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8500

一、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如果说不是那种有恶意的犯罪,非法集资其实是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的话,那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了。

但是,如果你参与了非法集资活动,那么可能会涉及到以下两种罪行:第一种叫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这个罪行就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许可,就擅自向公众吸收资金的人,他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需要缴纳罚款;如果金额比较大,或者还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而如果金额特别巨大,或者还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那么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且也要交罚款。

如果是公司或者企业犯了这个罪行,那么不仅要对公司进行罚款,而且对于那些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也会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进行处罚。

第二个罪行叫做“集资诈骗罪”。

这个罪行就是指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来非法集资的人,他们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如果金额比较大,或者还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是公司或者企业犯了这个罪行,那么不仅要对公司进行罚款,而且对于那些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也会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进行处罚。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非法集资被骗了怎么办

1、身为被集资者,应摒弃固有观念,保持高度警惕,迅速且主动地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

2、务必对办案机构及政府展现出充分的信任,同时积极协作。

部分被集资者出于善意,希望集资者可以持续运营以便返还本金收益,因此明确呼吁办案机关不对其定罪判刑,这就产生了办案与被集资者认知相互冲突的情况,使得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充满社会舆论与复杂形势。

3、对于被集资事件的相关证据,必须妥善保管,其中包括借款协议、银行转账记录等。

在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金额的确定往往是令公检法部门感到困扰的关键环节。

书证通常以欠条、借条的形式呈现,然而书证所载金额与实际金额之间往往存在差异。

集资者的财务管理体系往往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在事件发生后便销毁账簿,这给办案人员精确查明涉案金额带来极大困难。

4、若不幸遭遇非法集资诈骗,应立即前往当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公安部门通常会尽力追回被骗款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父母非法集资拿提成的法律问题

    父母参与非法集资拿提成的法律问题。如果父母明知提成来自非法集资,则需承担法律责任。非法集资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数额大小,刑期和罚款不同。非法集资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等。父母参与非法集资

  • 非法集资犯罪形式的概述

    非法集资犯罪形式的概述和特点。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了多种具体的非法集资方式,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会员卡等方式进行集资。非法集资犯罪的特点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集资者没有合法的集资主体资格。

  •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作案手段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合法外衣或名人效应、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和强制诱骗等手段。为防范非法集资,公众应认清其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

  • 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
  • 2018年1月1日非法集资新的政策和条例
  • 非法集资罪的后果及其影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