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 > 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时间:2025-04-23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8500

一、受到蒙骗进行非法集资是犯罪吗

如果说不是那种有恶意的犯罪,非法集资其实是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的话,那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了。

但是,如果你参与了非法集资活动,那么可能会涉及到以下两种罪行:第一种叫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这个罪行就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许可,就擅自向公众吸收资金的人,他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需要缴纳罚款;如果金额比较大,或者还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而如果金额特别巨大,或者还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那么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且也要交罚款。

如果是公司或者企业犯了这个罪行,那么不仅要对公司进行罚款,而且对于那些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也会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进行处罚。

第二个罪行叫做“集资诈骗罪”。

这个罪行就是指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来非法集资的人,他们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如果金额比较大,或者还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并且还要交罚款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是公司或者企业犯了这个罪行,那么不仅要对公司进行罚款,而且对于那些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也会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进行处罚。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非法集资被骗了怎么办

1、身为被集资者,应摒弃固有观念,保持高度警惕,迅速且主动地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

2、务必对办案机构及政府展现出充分的信任,同时积极协作。

部分被集资者出于善意,希望集资者可以持续运营以便返还本金收益,因此明确呼吁办案机关不对其定罪判刑,这就产生了办案与被集资者认知相互冲突的情况,使得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充满社会舆论与复杂形势。

3、对于被集资事件的相关证据,必须妥善保管,其中包括借款协议、银行转账记录等。

在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金额的确定往往是令公检法部门感到困扰的关键环节。

书证通常以欠条、借条的形式呈现,然而书证所载金额与实际金额之间往往存在差异。

集资者的财务管理体系往往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在事件发生后便销毁账簿,这给办案人员精确查明涉案金额带来极大困难。

4、若不幸遭遇非法集资诈骗,应立即前往当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公安部门通常会尽力追回被骗款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或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一定数额即可追诉刑事责任。非法集资主要特征包括未经批准筹集资金、承诺给予投资回报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等。其危害包括扰乱

  •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明确指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法人代表会受到刑法中相关规定的惩处。挂名法人代表存在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风险,且特定情况下还可能面临人身自由风险。因此,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需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

  • 刑法中非法集资两千万判几年
  • 非法集资会构成哪些犯罪
  • 非法集资会没收老婆的财产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