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合同欺诈的法律特征

合同欺诈的法律特征

时间:2025-05-20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1882
对于胁迫和欺诈订立的合同该如何处理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或制造假象,以欺骗或误导对方陷入圈套并做出错误意思表示,从而实现非法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合同民事欺诈具有以下特点:

1. 欺诈人的主观行为

欺诈人故意发出欺骗性或虚假性的邀请,以引导对方表示订立合同的意愿,并通过欺诈手段成功达到签约目的,表现出行为的主观性。

2. 欺诈人的客观行为

欺诈人对于合同的主要条款和关键事实进行虚假介绍、虚构事实或制造假象,隐瞒真相,旨在使对方陷入圈套并不察觉,导致对方做出错误承诺以实现签约目的,表现出欺诈行为的客观性。

3. 欺诈人的不法利益

欺诈人以卑劣手段引诱对方签订合同,其目的是使该表面合法但实际虚假的合同产生法律效力,通过履行这种虚假合同获得不法利益。

4. 欺诈人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

欺诈人通常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或一定的实际履约能力,可能已经履行过合同或正在积极履行所签合同的部分义务,以诱使对方上当受骗并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以获取更大的非法利益。

5. 合同民事欺诈的效力

通过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一经确认无效,自签约之时起即无法产生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双方已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解除。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中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无法返还或不必返还的,应进行折价补偿。如果双方都存在过错,根据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损失。如果当事人故意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则追缴当事人已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并收归国库所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 欺诈的概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 免责条款的特征及有效认定

    免责条款的特征及有效认定。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的合同的组成部分,具有约定性、免责性,并以明示方式提出。确认免责条款的效力需具备真实的意思表示、双方协商一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等法律要件。同时,免责条款应合理分配权益与风险,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

  •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伪装诈骗、代购诈骗、二维码诈骗、盗号诈骗、点赞诈骗、招聘诈骗、爱心传递诈骗和招嫖诈骗等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涉及金钱关系的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谨慎参与网络活动和交易,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求职和购物,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健康行为。

  •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供用电合同的法律特征
  • 超前点播,欺诈如何认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