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三条的规定,在刑事案件的庭审活动中,被告人或上诉人不得被使用戒具,除非极个别情况下,被告人或上诉人的危险性较大,可能危害法庭安全。
根据法庭规则的规定,被告人或上诉人在庭审时应着正装或便装,不得穿戴监管机构的识别服。
尽管法院在庭审活动中不得对被告人或上诉人使用戒具,但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或上诉人具有人身危险性,可能对法庭安全构成威胁,那么可以例外使用戒具。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见证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对于生理或心理有缺陷,无法具备相应辨别能力或无法正确表达的人,可以被认定为见证人。
与案件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包括与被告人、被害人或其他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例如被告人的近亲属。同时,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包括本人及其近亲属与案件处理结果存在某种利害关系。然而,如果这些人不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他们可以担任刑事诉讼的见证人。例如,为了收集犯罪证据并捕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能需要对犯罪嫌疑人及可能藏匿罪犯或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所和其他相关场所进行搜查。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与犯罪嫌疑人存在利害关系,但是他们可以作为见证人监督侦查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因为他们不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相反,被害人的家属不应担任见证人,因为他们作为见证人无法有效监督侦查人员依法进行搜查,这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其聘用的人员,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人员,不应担任见证人。设立见证人的目的是监督相关刑事诉讼活动的合法进行,确保相关笔录和清单的客观公正。因此,见证人应为实施相关刑事诉讼活动主体以外的人员,避免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那些已经参与相关刑事诉讼活动的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或其聘用的辅警、保安人员等相关人员,不适合担任见证人。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意见提出的人,如果不允许辅警、保安人员等担任见证人,会出现以下两种难以解决的情况:一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案件现场,或者在深夜发现的现场,可能难以找到群众充当见证人;二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下,由于各种顾虑,有些群众不愿意担任证人,公安机关不可能强迫他人担任见证人。
基于上述情况的实际考虑,《解释》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的,应当在笔录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拍照。”一般来说,见证人提供的证据与证人提供的证据在法律效力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证人的任务是证明案件事实,而见证人的任务是观察、监督司法人员的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活动是否正确、合法,确保合法的诉讼行为得到客观承认,并产生法律效果。当当事人对上述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提出异议时,见证人应提供自己亲眼所见的证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验或检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对可以用以证明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实行扣押,以及在判决执行过程中对被告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查封、扣押时,必须邀请见证人到场监督。
此外,在诉讼中送达传票、通知书和其他诉讼文件时,如果收件人本人或代收人拒绝接收、签名或盖章,送达人可以邀请见证人到场,在送达证上记录拒绝的原因,并由送达人签名,将文件留下,即视为已经送达。
上述活动完成后,见证人应在当场制作的有关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