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机构应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报告可以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也可以按年度报告。对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死亡患者是否尸检、初步处理意见等。
1、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并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
2、调查人员应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学专家。
3、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证核实后,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对于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应交由市医学会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申请应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如果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受理机构为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情况下,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患者死亡、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时效以及相关的程序和规定。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尸检申请期限固定,患者死亡后应在48小时内进行尸检。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争议鉴定的流程及相关事项。文章中,双方就手术方式和医疗过程存在争议,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遵循法定程序,包括展示专家名单、执行回避制度等。最终,专家鉴定组在审阅病历和相关材料后,进行了医疗事故争议鉴定。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的调解和法律诉讼问题。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患沟通消除误会矛盾。对于未调解成功的医疗纠纷可以进行司法鉴定明确是否为医疗事故并进行等级评估,涉及非诉讼案件的受理决定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鉴定后,双方可进行法律诉讼,法院依法判决。当事人不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