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并非规范的法律用语,因此,被诉到法院的彩礼纠纷,都被划入到“婚约财产纠纷”中。彩礼纠纷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退还或者返还上。按照长期来形成的习惯,彩礼一旦送出,双方不得反悔。如果女方反悔,彩礼必须无条件退还;如果男方反悔,则女方可予以拒绝。
从表面上看,彩礼是男方赠送给女方的。所谓赠送是自愿的,所以在法律上是不能要求返还。但彩礼与一般的赠予行为不同,它实际上是以双方结婚作为附加条件的。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法律规定了三种可以要求返还彩礼的情况:一是双方尚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实际上并未结婚;二是双方虽然结婚,但并未共同生活;第三种情况比较复杂,即结婚前给对方彩礼,导致给付方生活困难的。相比其他财产纠纷,彩礼纠纷虽然相对简单,但在许多案件中,要弄清究竟是自愿赠送的一般性钱物,还是纯粹的“彩礼”并不容易。某法庭曾审理一起追讨彩礼案,一对男女准备结婚前,女孩父亲生病缺钱动手术,男方给了5万元,但双方还没来得及登记就分手了。男方称5万元是彩礼要求返还,女方却坚称是男方自愿所赠,并非彩礼。法庭经过多次调查,后认定这笔钱为彩礼。
还有一些争议的钱财,虽然非直接的彩礼,但与彩礼的性质类似,法院也按照相关法律审理。王某今年8月份与一女子结婚,国庆节过后,王某发现妻子与另一男子交往甚密,便起诉离婚,并要求返还12万元的“酒水钱”,但女方拒绝退还。法院审理后认定,这笔酒水钱由王某父母出资,女方用于购置了部分嫁妆,因此,这12万元虽然叫“酒水钱”,但实际上是彩礼。后经过法院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彩礼纠纷中,女方父母也被列为被告,而法院也往往判决女方父母承担连带责任。对此,法院民事庭法官解释称,在现实生活中,彩礼其实涉及双方家庭之间的往来,彩礼的实际支付者往往是男方的家人,而接受者是女方的父母。
从法律角度上讲,男女之间因缔结婚姻而赠送彩礼不应提倡,但这种普遍存在的习俗不可能立即消失。作为当事人,无论是彩礼的赠送者还是接受者,都需保持一定的法律意识,谨慎处理。为此,民事庭法官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赠送彩礼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手续,致使一些彩礼纠纷中追讨者往往因拿不出曾经送彩礼的证据而败诉。因此,赠送彩礼可通过介绍人、中间人进行。二是,女方父母不宜接受彩礼,由女方以自己名义办理存折自行处理,这样既可证明彩礼的去向,也可避免父母成为彩礼返还的连带责任者。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离婚案件的答辩意见。答辩人同意解除与原告的婚姻关系,并请求法院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同时提出对原告的诉讼请求的异议。答辩人主张原告在婚前赠送的珠宝属于个人财产,不应算作共同财产;原告声称的债务与实际不符。答辩时需注意法院管辖、诉讼主体、起诉期限和诉讼时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女方不退还彩礼是否会被拘留的法律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彩礼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女方不退还彩礼不会拘留,但可能会被强制执行。同时,文章还解释了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一般情况下,彩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平均分割。但如果彩礼由一方家庭独自占有,则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