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婚庆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导致结婚支出急剧上升。根据对15位市民的调查,他们在结婚上的平均支出超过了4万元。其中,新房装修、家电、婚宴和蜜月旅行等费用占总支出的90%以上。而对于今后结婚费用的预计,调查中的10位受访者中有八成预期在5万元以上,预计超过10万元的占四成左右。
从聘金这一项来看,调查中有1人收到101万元,1人收到3万元,1人收到6万元,1人收到8万元,9人收到5万元,2人收到10万元。除了裸婚的一人之外,其余15位受访者均表示结婚必须有婚房。其中,12位受访者由男方出房款首付,贷款由双方共同承担。在“三金”方面,16位受访者收到了自己喜欢的不同风格和价位的戒指、项链、手表等饰品。
根据对不同年代的市民进行的调查,70年代结婚的市民平均支出为960元,其中添置家具的费用占70%以上。80年代结婚费用仍相对较低,10位市民平均花费约8000元,主要支出包括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家具等。其中,80年代初的平均结婚费用为1000-2000元,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婚宴和其他方面的支出,约占总支出的35%以上。90年代结婚费用开始快速上升,除了上述两项支出外,开始追求金首饰、电视机、洗衣机、录像机等几大件,10位接受调查的市民平均结婚花费达到了1万元。金饰品、礼品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50%以上。
随着婚礼开销的不断增加,礼金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从70年代象征同事朋友情谊的礼金费用发展到现在成为衡量人际关系好坏的标准,调查显示,30年之间沈阳市的礼金费用上涨了50倍。
70年代,结婚时的礼金支出平均为1-5元,主要是单位同事“凑份子”买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等普通生活用品。礼金支出占当时收入的10%左右。而2000年以后,平均支出为100-500元,平均占月工资收入的10%-20%。在礼金支出方面,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60%表示不堪重负,特别是每逢“五一”、“十一”结婚高峰期前后,60%的年轻受访者当月80%以上的支出用于送礼,40%的受访者当月全部收入用于礼金支出。
已办理结婚手续但未举行婚礼仪式的夫妻,彩礼是否应返还的问题。是否返还取决于夫妻是否共同生活及是否有离婚的打算。如未共同生活且存在离婚可能性,彩礼应返还;如已共同生活且没有离婚打算,则彩礼不应返还。此结论仅供参考,具体处理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彩礼返还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在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给付人生活困难或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可以要求返还彩礼。悔婚、没有进行婚姻登记或登记为夫妻但没有同居生活等情况下,彩礼也可以要求返还。文章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结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彩礼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中的新含义。文章还介绍了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和返还彩礼的法律依据,包括哪些情况需要返还以及哪些情况不需要返还彩礼。最后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
夫妻离婚时礼金的解决方式。根据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应返还彩礼。支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如果对方拒绝,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彩礼持有不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