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婚约的法律地位,因此婚约本身并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婚约仍然是男女结婚的一道必要程序。通常情况下,订立婚约需要进行订婚仪式,并且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父母还会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赠送订婚礼物和金钱,俗称聘金或彩礼。从婚约的订立到正式结婚,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还会不时地向对方赠送财物。因此,婚约和彩礼常常交织在一起。
彩礼一般指男方在订婚或结婚时向女方或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作为婚约或婚姻成立的程序和标志。彩礼的产生源于古代的聘娶婚制,即男方给予女方或女方家庭一定数量的聘礼作为成婚条件的婚姻。聘娶婚制的成婚程序通常包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彩礼通常以金钱为主,也可能包括一些贵重物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男女双方在订婚后互赠礼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从金银首饰到汽车、住房、股票和金钱,赠送的礼物越来越丰厚。
随着婚约解除后赠与财物所有权归属纠纷的增多,解除婚约后因赠与财物所有权发生纠纷而诉诸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加。从法律性质上看,彩礼属于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虽然从法律角度来看,赠送彩礼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无偿转移财产权。实际上,这种赠与行为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
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生效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约定的条件不满足时仍然保持其有效性。条件满足时,赠与行为失效,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给付彩礼的代价中,本身就包含着对方答应结婚的前提。如果没有结婚,彩礼的目的就没有实现,此时如果彩礼仍然归对方所有,显然与当初给付时的本意背离。因此,赠送彩礼实际上是预期将来婚约得到履行的一种赠与行为,其中婚约的解除是附加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赠与行为继续有效,彩礼归受赠人所有。如果条件满足,赠与行为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解除,赠与财产应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彩礼应返还给赠与人。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财物纠纷问题是婚约解除后婚约双方因彩礼、有关费用等财物发生的经常性问题,所述财物纠纷主要包含赠与物返还纠纷和有关费用的分担补偿问题。二是对一般的财物赠与视为附解除条件赠与,经一方请求返还,对方应予返还。对以订婚为名诈骗钱财的,应将诈骗所得财物全部退还
(一)证人证言: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比较常见的证据之一,从审判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证言——1婚姻介绍人(媒人)的证言;2当事人亲属、朋友等的证言。婚约财产纠纷作为《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婚姻家庭纠纷的一个子案由,专门解决婚约解除后,一方要求返还彩礼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