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婚约的法律地位,因此婚约本身并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婚约仍然是男女结婚的一道必要程序。通常情况下,订立婚约需要进行订婚仪式,并且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父母还会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赠送订婚礼物和金钱,俗称聘金或彩礼。从婚约的订立到正式结婚,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还会不时地向对方赠送财物。因此,婚约和彩礼常常交织在一起。
彩礼一般指男方在订婚或结婚时向女方或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作为婚约或婚姻成立的程序和标志。彩礼的产生源于古代的聘娶婚制,即男方给予女方或女方家庭一定数量的聘礼作为成婚条件的婚姻。聘娶婚制的成婚程序通常包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彩礼通常以金钱为主,也可能包括一些贵重物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男女双方在订婚后互赠礼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从金银首饰到汽车、住房、股票和金钱,赠送的礼物越来越丰厚。
随着婚约解除后赠与财物所有权归属纠纷的增多,解除婚约后因赠与财物所有权发生纠纷而诉诸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加。从法律性质上看,彩礼属于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虽然从法律角度来看,赠送彩礼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这种赠与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无偿转移财产权。实际上,这种赠与行为是一种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
附有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生效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约定的条件不满足时仍然保持其有效性。条件满足时,赠与行为失效,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给付彩礼的代价中,本身就包含着对方答应结婚的前提。如果没有结婚,彩礼的目的就没有实现,此时如果彩礼仍然归对方所有,显然与当初给付时的本意背离。因此,赠送彩礼实际上是预期将来婚约得到履行的一种赠与行为,其中婚约的解除是附加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赠与行为继续有效,彩礼归受赠人所有。如果条件满足,赠与行为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解除,赠与财产应恢复到订立婚约前的状态,彩礼应返还给赠与人。
彩礼返还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在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给付人生活困难或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可以要求返还彩礼。悔婚、没有进行婚姻登记或登记为夫妻但没有同居生活等情况下,彩礼也可以要求返还。文章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结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外债是否构成骗婚行为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婚前债务应由个人承担,因此发现对方有外债并不直接构成骗婚行为。夫妻可以约定婚前财产及婚姻期间的财产归属,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如遇骗婚情况,需收集证据并向公安局报案,具体处理方式依据当地
夫妻离婚时礼金的解决方式。根据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应返还彩礼。支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如果对方拒绝,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彩礼持有不支持的态度。
符合彩礼返还条件但女方拒绝返还的处理方式。根据法律规定,男方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彩礼。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如女方不执行,男方可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彩礼返还范围需明确,共同花费和赠与性质的财物不属于返还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