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审稿中,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单位的家暴强制报告义务成为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二审稿扩大了家暴强制报告的主体范围,包括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新规定,这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疑似家暴行为时,都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草案还明确了受害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程序。根据草案规定,人民法院应在申请受理的72小时内作出裁定,对于情况紧急的情况,应在24小时内作出裁定。如果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家庭暴力中的弱势群体,草案强调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的特殊保护。根据草案规定,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送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福利机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因恋爱关系破裂导致的分手协议约定女方人流引产时,男方赔偿是否有效的问题。经过协商和双方家长见证,男女双方签订分手协议书,约定阿军承担阿芬怀孕至小孩出生期间的一切费用,并同意支付人流或引产的相关费用。阿芬流产后,阿军未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被法院判决承担
不自愿同居的犯罪行为认定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自愿同居属于非法拘禁罪,可能面临刑事处罚。非法同居关系与事实婚姻有所不同,前者是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两性结合,后者则是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未登记。对于不同时间段的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家庭暴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当家庭成员遭受身体、精神或经济上的虐待时,他们有权利报警求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单位有劝阻和调解的责任,公安机关则负责制止此类行为。受害者提出请求后,公安机关会根据法律规定对施暴者进行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