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名誉权是指个人保持和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公民名誉权包括以下方面:
(1) 在新闻报道、书刊杂志等媒体对真实事件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不得与事实不符,以免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 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3) 任何人都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以败坏其名誉。
法人名誉权是指法人保持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相比于公民名誉权,法人名誉权的内容较为狭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在新闻报道、书刊杂志等媒体对法人进行报道和评论时,必须真实且与事实相符。
(2) 任何人都不得捏造事实,散布与法人真实状况不符的消息,以败坏其名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惩罚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1. 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需经人民法院审查。
3.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范围相当。
对于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而要求赔偿的公民和法人,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公民还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以及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后果等情况进行酌定。
如果侵权人拒不执行上述判决:
1. 人民法院可以在相关报刊上予以公告,并由侵权人承担公告费用。
2. 人民法院可以给予罚款、拘留等处罚。
3. 受害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侵权人的财产。
4. 侵权人还需支付延迟履行金。
发微信辱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文章定义了侮辱和诽谤行为,并阐述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被侵害的对象以及损害后果等因素对于判断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就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同时,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因名誉受损导致的失去工作机会和财产损失等,侵权人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精神损害包括名誉利益损害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文章还介绍了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如侮辱、诽谤、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等,这些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
泄露隐私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泄露隐私是一种名誉侵权行为,因为隐私的泄露可能会对个人或法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影响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个人和法人应保护自己的名誉权,避免进行泄露隐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