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其他股东及公司之间
根据当事人对股东资格的明确协议约定,以及公司内部股东的知情或应知情的情况,如果隐名股东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资产收益,并以股东的身份行使权利,那么应该确认其为股东,并保护其应有的股东权益,同时对内部承担法定股东责任。如果双方没有约定实际出资人作为股东或者承担投资风险,而且实际出资人也没有参与公司管理或者享受股东权利,那么显名股东实际上行使和操纵的股东权益是由隐名股东的出资带来的,其他股东对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益并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应该被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而不是隐名投资关系,可以根据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处理。
2. 隐名股东与第三人之间
作为公司的实际股东,隐名股东应该在显名股东认缴的出资额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与显名股东一起对公司的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由于未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金等原因导致公司未依法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没有法人资格,实际出资人也无法被认定为股东。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伙关系,企业的创办者(包括实际出资人和挂名出资人)应对所谓的“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挂名股东(显名股东)承担了连带责任,他们有权向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追偿。
企业破产后的债务处理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织来清理债权债务,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文中还提到了未成立清算组织的后果及变更清算组织为新的诉讼主体的实践情况。整个程序旨在平衡企业、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隐名股东的定义、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隐名股东是实际投资人,通过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方式参与投资。他们需要遵守资本维持和不变的原则,不得抽回资金,逃避风险和责任。如果公司股东有出资不足等行为,名义出资人需承担责任,可以向实际出资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