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2款规定,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所享有的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农村,由于普遍推行了以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成为承包经营户的权益。
离婚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在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必须切实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只能对承包经营权进行分割,而不能对土地进行分割。
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1款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9条的规定,离婚时应当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离婚妇女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旨在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来源和生存条件。
在夫妻离婚时,对共有财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分割时,应当遵循有利于生产、方便经营管理的原则。根据离婚妇女离开原承包土地或无经营能力的情况,一般将土地分配给有经营能力、懂管理的一方,并由经营方给予另一方经济补偿。
夫妻离婚时,对土地经营权的分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如果离婚妇女离婚后仍与前夫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并且具备承包经营能力,双方可以协商达成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人民法院在判决时一般会在有利于生产、方便经营管理的前提下,将离婚妇女应承包经营的土地份额从夫妻共同承包经营的土地中划出,交由离婚妇女继续承包经营,直至合同期满。
如果离婚妇女离婚后与前夫不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并且相距较远,继续承包经营原来的土地不便,而前夫又不愿意代为耕种,离婚妇女可以与前夫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成员签订转包合同,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份额转包给他人,以获取土地承包经营的收益。
如果离婚妇女与前夫不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对自己份额的土地自己耕种或转包存在困难,同时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无保障且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法院可以判决责令前夫代为耕种。前夫在扣除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后,按照当地当年(季)土地平均产量支付给离婚妇女应得的土地收益。
如果离婚妇女无能力或不愿继续承包经营土地,根据有利于生产、方便经营管理的原则,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给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前夫,并由前夫给予离婚妇女经济补偿。如果前夫有支付能力,可以一次性支付;如果没有支付能力,可以分期支付。
关于土地承包与租赁的法律规定。介绍了家庭责任制承包的形式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能的最长期限,并解释了其背后的政策和法律要求。同时,也阐述了普通民事租赁合同的租赁方式和最长期限规定,租赁期满后处理方式也做了相关说明。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分割原则,强调严格保护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家庭成员均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分割时需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经营和管理为原则,同时保护承包土地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
《婚姻法》第39条第2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离婚时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遵循保护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原则,同时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离婚妇女继续承包经营、转包给他人经营、代耕或折价补偿等方式进行分割。旨在保障生产
承包方委托中介流转承包土地的法律规定以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五种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承包方可以委托中介流转承包土地,但需要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不同流转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