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大会的决议是资本多数决的结果,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应受到尊重。对于决议瑕疵的撤销或宣告无效,必须慎重考虑,以维护决议的安定性。随意宣布撤销或无效,会损害信赖该决议的善意第三人利益,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选择成本最低的救济手段,充分尊重股东大会的决议。
在现代法治国家,程序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撤销或宣告无效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章程规定的程序,对程序的规制和重视是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的重要内容。公司法设置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各股东的权益,因此,对程序的违反不一定伤害到实体正义时,应将其规定为可撤销事由,而不是无效事由。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程序的保障性功能。
在大陆法系的各国公司立法中,大多数国家规定了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救济制度,只是在诉讼类别的规定上有所区别。
股东大会决议的撤销之诉是由于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或决议方法违反法律或章程,或决议内容违反章程而提起的诉讼。起诉期限根据不同国家的规定而不同,一般较短,以尽快解决瑕疵决议的问题。撤销之诉的起诉权人包括所有股东,即使是与瑕疵无关的股东也可以提起诉讼。起诉权人并不要求持有股份的比例,只要是起诉时的股东即可。被告为公司,由代表董事或监事出庭应诉。
股东大会决议的无效确认之诉是因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不公正决议提起的诉讼。无效确认之诉的起诉主体不限于股东,与该决议有关的利害关系人均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无效确认之诉没有起诉期限,因为该瑕疵是不能以时间的经过来治愈的,有诉益者随时可以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关于公司解散的各种原因和程序。包括因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解散、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况下公司的解散方式。同时,文章还详细说明了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解散决议方面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董事长的权限及副董事长的职责。董事长作为公司最高管理者,具有主持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检查决议实施情况和签署公司股票债券等职权。副董事长则是董事长的协助者,在董事长无法履职时代行其职权。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董事会成员的人数、构成及
《公司法》中股东会的职权。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并决定其报酬、审议批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方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注册资本、发行债券、合并、分立、解散等作出
公司合并的股东决议制度。公司合并需经过股东会决议,适用资本多数决议原则。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会决议需经过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但出席股东大会的人数未明确规定,建议明确最低出席比例,以保护小股东利益,防止大股东操纵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