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赋予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即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然而,离婚自由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受到限制。个体的自由必须存在于社会秩序之内,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若冲破了秩序的允许界限,将受到限制。《婚姻法》中对离婚的具体规定要求处理离婚的机关在实践中要慎之又慎。
“假离婚”行为是对我国离婚法律制度的破坏,对法律尊严进行践踏。这种行为破坏了合法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一些“假离婚”当事人离婚后长期非法同居,成为冲击婚姻法律制度的暗流。此外,“假离婚”也阻碍了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落实,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
“假离婚”追求不正当利益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旦“离婚”手续办好,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必然受损。例如,在债务纠纷中,债务人将财产转移给配偶,导致债权人的财产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债权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在城市拆迁中,国家为此将支付大笔额外款项用于安置补偿。
以逃避执行为目的的“假离婚”,离婚调解书或判决书生效后,夫妻明分暗不分。当法院执行人员要求夫妻偿还债务时,作为直接债务人的一方已无财产可供执行,而有财产的一方则会拿出离婚裁判文书,声称自己对债务不负偿还责任,以此对抗执行。
一些“假离婚”当事人在实现不正当目的后原本约定复婚。然而,离婚后有些人却真的不复婚,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引发事端,对家庭稳定构成威胁,也形成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发表出轨视频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行为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个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如果以偷录、偷拍等方式获取出轨视频,并公开传播,就涉嫌侵犯隐私权。因此,在采集涉及个
婚外情证据的种类和特点。书面材料、照片、视听资料、手机短信和通讯软件聊天记录等都是常见的婚外情证据。这些证据具有隐秘性高、主观性强和证据零散等特点,取证难度大且数量需求大,成本较高。在离婚诉讼中,应尽可能收集更多证据,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有权要求损害赔偿的问题,需提交对方过错的证据。证据采集至关重要,因证据常具隐蔽性。无过错方应收集婚姻外遇的离婚证据,包括固定易失证据、文字证据、视听证据和现场证据等。采集现场证据时,需特别注意尊重第三方个人隐私权,避免侵犯其权益。
离婚官司中的证据种类及其特点。书证包括结婚证等,应注意与其他证据结合形成证据链;物证具有客观真实性但数量较少;视听资料如手机录音等越来越被采用,但取证时间和手段有一定限制,必须合法;证人证言多来源于当事人亲朋好友,证明力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