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是指在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或债权人下落不明等情况下,债务人依法将应付债务的标的物提交有关部门保存待领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务人可以选择提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标的物是指债权人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接受债务人应付的标的物。债权人有义务受领标的物,而拒绝受领则属于债权人的违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适当履行,也因债权人的拒绝受领而无法还债,给债务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因此,只有允许债务人提存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利益。
债权人下落不明包括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或债权人失踪且继承人不清的情况。债务人可以向债权人的代理人履行债务,但前提是代理人的身份和地址清楚。如果债权人失踪且无代管人,债务人可以向提存机关支付债务。
当债权人死亡、失踪或丧失行为能力,且尚未确定继承人或监护人时,债务人可以选择提存来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除了上述情况外,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迟延受领标的物、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债权人不清或地址不详等情况也可以选择提存。
提存的标的物是指债务人应当支付的标的物。提存的标的物应符合债务的本旨,否则不会消除债务。债务人在提存时,必须交付与债务相符的标的物,不得以不相符的标的物交付提存机关。
适宜提存的标的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提存的标的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票据、提单、权利证书、贵重物品、担保物或其替代物等。如果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提存费用过高,债务人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标的物,并将所得价款作为提存。
根据《提存公证规则》的规定,提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提存人是指为履行清偿义务或担保义务而向公证处申请提存的人。由于提存是一种法律行为,提存人必须具备行为能力,并且提存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提存前必须存在真实、合法的债务。只有存在债务关系,才会产生提存问题。因此,提存的债务必须真实、合法。
提存必须有合理的原因,并且适宜提存的标的物必须存在。
提存的标的物必须与债务的标的物相符。提存仍然属于履行债务的一部分,因此提存的标的物必须与债务的标的物相符。如果无法判明两者是否相符,提存机关应告知提存人,并在提存公证中记录相关条件。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根据《提存公证规则》的规定,提存人应及时通知提存受领人。如果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或提存人通知有困难,公证处应在提存之日起七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提存受领人,并告知其领取提存物的时间、期限、地点和方法。如果提存受领人不清或下落不明、地址不详无法送达通知,公证处应在提存之日起六十日内通过公告方式通知。公告应在国家或债权人在国内住所地的法制报刊上刊登,并在一个月内刊登三次。
债务人或其他有权清偿的人将债务的标的物提存后,不论债权人是否受领,依法都会使债务消灭。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应拒绝债权人领取提存物。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在提存之日起五年内未行使,该权利将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根据《提存证据规则》,某些物品的保管期限为六个月,包括那些不适于长期保管或长期保管将损害价值的物品,以及六个月的保管费用超过物品价值5%的物品。
在提存期间,债权人可以随时提取提存物。标的物在提存期间毁损或丧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产生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承担。
提存机关在审查提存人提存的标的物后,决定是否予以提存。如果决定予以提存,提存机关应妥善保管提存物,并在债权人合法受领时交付提存物。
提存机关的确定问题。国外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提存机关,一般为法院或指定的银行、信托商行等。在中国,有人认为公证机关可以处理提存事务,但也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提存机关,因为提存涉及法律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能力更强
提存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包括债权人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或消失等情形。提存的条件包括提存人具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提存之债真实合法、存在适宜提存的标的物以及提存标的与债的标的相符等。在满足这些条件和原因时,债务人可以向公证处申请提存。
合同终止的多种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合同解除、债务抵销、债务人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合同终止不影响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贸易合同中终止条款的多种情形。包括自然终止、显失公平、欺诈行为、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自然人死亡、不可抗因素等导致的合同终止。此外,根据《民法典》和《合同法》的规定,债务履行、债务抵销、标的物提存等情况也可导致债权债务终止。合同解除后,当事人需遵循诚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