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过错方指的是以下人:
对于过错方提出的离婚,法院应以感情是否破裂为标准来决定是否判决离婚。如果双方的感情尚未破裂,过错方愿意接受调解和好,并且无过错方及其子女对有过错一方持谅解和争取的态度,法院应判不离婚。但如果双方的感情确实无法挽回,过错方坚持不接受和好的调解,则不能强迫一方维持不愿维持的婚姻。否则,会违背两人的根本利益。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要求帮助、请求补偿和过错赔偿制度构成了保护婚后弱者或无过错者的三道关口。这些制度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个人所有权的公平原则以及保护弱者原则。给予弱势方帮助、对付出义务较多方进行"补偿"、对无过错方进行"赔偿",充分发挥了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经济生活功能,保证了自由离婚的同时对有过错方进行了惩罚。这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社会资源组合未尽优化的国情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在实践运行中,这三种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婚姻法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离婚经济帮助是指一方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生活水平。然而,这种帮助的条件过于苛刻,受助者范围小,住房帮助难以实施。此外,"基本生活水平"的界限过于模糊,也没有考虑到婚前婚后生活对比的困难。请求帮助的时间只能在离婚时提出,而且这种帮助是一次性的,完成后无法再次请求。因此,受助者很难得到真正的帮助。尽管婚姻法规定了对离婚时处于劣势一方的帮助适用于男女双方,但实际上仍然偏向保护离婚妇女的权利。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男女的经济能力存在很大差距,离婚时,妇女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帮助原则体现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充分展示了法律扶助弱势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大多数妇女在离婚后无法获得法律的特殊保护,她们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与婚姻存续期间相比显著下降。
为了更好地落实离婚诉讼中财产分割的"帮助权",保护婚姻家庭中弱者的利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定和完善:
离婚时的经济帮助条件过于苛刻,受助者范围小,住房帮助难以实施。因此,应放宽经济帮助的条件,规定只要离婚导致一方生活水平下降,即可要求对方给予经济帮助。法律也无需限定经济帮助的形式为提供住房的使用权或所有权。
离婚后,一方依靠分得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属于生活困难。此外,即使一方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但生活水平比婚姻存续期间明显下降,也可视为生活困难。
赡养费给付制度指的是离婚后,赡养费给付权人因患病、负伤、贫困等情况下,不以另一方过失为要件请求对方给予经济上帮助的权利。此权利仅在请求人与他人结婚或被请求人无支付能力时终止。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如瑞士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1057条规定了"夫妻无过失一方,因判决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者,他方纵无过失,亦应给相应的赡养费。"
根据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可以在书面约定中规定,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给予补偿。这一制度是指在分割夫妻财产时,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补偿。补偿款项从分割后的财产中支付,如果财产不足,可以从个人财产中补足。这一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对当事人在婚姻家庭中所作贡献的客观评价。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配偶双方需要在感情、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持续投入。然而,大多数婚姻中,夫妻对婚姻家庭的贡献与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平衡的。在现实生活中,承担了更多家庭事务的一方往往受到职业发展和其他方面的限制,而另一方则基于对方的奉献和牺牲从婚姻家庭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补偿权的建立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但在实践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并不能得到补偿。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如何判断一方付出了较多的义务,当事人很难清楚地说明。其次,对请求补偿的金额、方式和期限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原则性太强可能会侵害另一方的财产利益。
鉴于以上原因,应从以下方面完善"补偿权":
被请求人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往往明显优于请求人,请求人在证明付出较多义务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在请求一方能力有限或其他原因下,法院应根据请求方提供的线索,适用《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依职权调取证据。法院适当行使调查权有利于弄清事实,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及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处理,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为无效行为。赠与小三的财产损害无过错配偶的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并返还。单纯的婚外情不受法律调节,但涉嫌重婚罪的将受到刑法处罚。离婚时,
中国法律对于曝光婚外情证据的规定,指出其侵犯了隐私权并违反了侵权责任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收集婚外情证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但需注意采集证据时需遵守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婚姻法》第46条,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协议离婚后的一年内,若未明确表示放弃,仍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为预防离婚财产纠纷,夫妻应进行财产公证、书面协议,并注意防止一方擅自转移或处置财产。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