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赔偿 > 一方有生理缺陷离婚另一方能获赔偿吗

一方有生理缺陷离婚另一方能获赔偿吗

时间:2024-07-18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541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夫妻一方有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夫妻生活或者正常生育造成影响的,另一方可以请求离婚,而婚姻法夫妻,一方过错造成离婚的,另一方可以请求赔偿,那么一方有生理缺陷离婚另一方能获赔偿吗?下面由离婚律师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生理缺陷离婚是否可获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如果夫妻一方由于生理缺陷而离婚,并且这种离婚不是由于过错引起的,那么另一方无权要求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有以下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 重婚
  2.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 实施家庭暴力
  4.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二、生理缺陷不能发生性行为的人是否可以结婚

根据我国婚姻法,患有医学上不宜结婚的疾病的人是禁止结婚的。这些疾病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严重遗传性疾病指的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患者可能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并且后代出现相同风险,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

指定传染病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以及其他影响结婚和生育的传染病。

重型精神病指的是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

婚姻法没有具体列举禁止结婚的疾病,而是以“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疾病”进行了概括性规定。

因此,生理有缺陷但不能发生性行为的人是可以结婚的。

三、如何要求离婚损害赔偿

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要求:

  1. 请求权人的主体资格
  2. 只有无过错一方才有权向有过错一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而不能向其他人提出赔偿请求。无过错方指的是离婚夫妻中的无过错一方。对于不合法婚姻(如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以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中的无过错方,则不享有该请求权。

  3. 被请求权的主体资格
  4. 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该项损害请求,而不能向其他人提起。《解释》第二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这里所指的配偶指的是有过错一方与无过错一方互为配偶。对于要求配偶以外的第三者进行赔偿的请求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法院也不会支持。

  5. 请求权的行使必须以当事人有过错并因此导致离婚为前提
  6. 行使该项损害赔偿请求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过错情形,并且因此导致离婚。也就是说,只有一方违反婚姻法禁止性规定导致离婚的情况下,才可以行使该项权利。对于过错范围应当扩大,如将吸毒、赌博等也纳入其中,以更好地保护无过错一方。如果没有提起离婚诉讼而只是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法院将不会受理。对于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情况下,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法院也不会支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及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处理,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为无效行为。赠与小三的财产损害无过错配偶的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并返还。单纯的婚外情不受法律调节,但涉嫌重婚罪的将受到刑法处罚。离婚时,

  • 曝光婚外情证据是否违法

    中国法律对于曝光婚外情证据的规定,指出其侵犯了隐私权并违反了侵权责任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收集婚外情证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但需注意采集证据时需遵守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 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 离婚一方恶意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

    离婚时一方恶意转移财产的法律后果。当夫妻离婚时,若一方故意转移财产,另一方可以起诉要求重新分割财产。但法律规定不能要求对方净身出户。对恶意转移财产的一方,法院在分割财产时可少分或不分。若离婚后发现有此行为,仍可向法院起诉。同时,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 已协议离婚半年后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 孕期离婚财产分配的法律规定
  • 因婚外情离婚无过错方有赔偿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