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充分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使得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法可依。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立法规定的权利仍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未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二是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给予犯罪嫌疑人律师帮助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限制和不足。(二)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地位不对等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侦查权力是由国家司法机关统一行使的,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权威。相比之下,犯罪嫌疑人作为个体很难与之抗衡。一旦被采取强制措施,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将受到严格限制,使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许多权利无法实现,只能寄希望于司法机关的公平和正义。(三)刑事诉讼强制措施问题严重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主要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由于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明确,许多决定都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羁押率高、羁押时间过长;二是侦查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犯罪嫌疑人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犯罪嫌疑人认为对自己实施的强制措施不合法或超过期限时,只能请求做出这些决定的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撤销或变更的可能性极小,司法机关处于监督缺失状态,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司法的不公。(一)完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
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辩护的权利。以往的立法并没有明确律师的辩护人身份的诉讼主体地位,只将律师的诉讼身份作为主体地位。只有将律师在侦查阶段中的辩护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讯问时的在场权、秘密会见权、参与调查取证权等一系列权利,才能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二)加强监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仍然偏重国家公权力,而轻视公民权利。立法赋予国家机关充分的权力,更多地考虑司法机关工作的可行性,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也可以自主决定刑事追诉方面的事项。整个司法系统缺乏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应设立专门的检察监督机构,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进行专门有效的监督,以限制和制约公权力的滥用,督促公权力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司法侦查,更加高效准确地执行司法活动。(三)在侦查程序中建立司法审查机制
司法审查的目的是防止侦查机关滥用侦查权力,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立由法院主导的司法审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目前的侦查、起诉、审判三机关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侦查模式下,如果犯罪嫌疑人认为司法机关的行为违反了法定的诉讼程序,只能向侦查或起诉机关自身提出,由于审查主体同时是被违反法定程序的被告,很难期望其得出公正的审查结果。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针对审前程序的司法审查制度,规定法院有权介入审前程序,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审查。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刑事讯问是侦查人员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的一种侦查行为。刑事侦查讯问的时间是根据法律规定确定的。根据刑诉法的相关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刑事被害人的范围包括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以及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提出反诉的反诉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