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抚养费 > 支付抚养费时需要注意什么

支付抚养费时需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4-09-24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195

支付抚养费的注意事项

1、抚养费的项目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解释,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三项。其中,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教育费应当由父母负担。但是,上收费较贵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所多支付的择校费用,以及因考分不够而产生的赞助费不应当属于抚养费的范畴。如果子女就读未经父母双方全部同意的学校,不同意的一方父母可不支付该笔费用,由同意方父母支付。抚养费应以必要为限,子女购买电脑、手机等、外出旅游的费用、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支出没有法律依据,父母可以拒绝支付。子女大病及绝症的医疗费用应以社会医疗保险能报销的为限,例如子女因患有肾功能衰竭需要换肾的费用、子女患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的费用等都不属于抚养费的范畴,父母只有道义上承担该费用的责任,而不存在法律上承担该费用的义务。

2、抚养费的负担数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七条的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一方,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一方,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对于特殊情况,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则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3、抚养费的给付办法

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八条的规定,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对于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可以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根据以上规定,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按月打入孩子抚养费的专用账户或在探视孩子时支付。实际上,很多当事人都要求对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因为这样一来省去了要钱的麻烦,二来可以折抵给付对方房款。但是,是否采用一次性的支付方式,法院会考虑对方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的态度。如果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同意一次性支付,法院不会判令其一次性支付。

哪些情况下需要支付抚养费

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18周岁为止。超出18周岁,父母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包括子女上大学期间的抚养费。但有两种情况例外。首先,如果子女已经年满16岁但未满18周岁,并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其次,对于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如果满足以下情形之一,且父母有给付能力,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①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②尚在校就读;③确无独立生活能力条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判决抚养费变更诉讼时效计算方法

    离婚后抚养费的变更及诉讼时效计算方法。根据法律规定,变更抚养费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可以变更抚养费的情况出现时开始计算。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具体数额应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根据不同收入情

  • 离婚协议

    男女双方因感情破裂而达成的离婚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双方自愿离婚、女方净身出户、子女抚养及抚养费支付、共同财产处理、债权与债务处理、隐瞒财产的责任、经济帮助及精神赔偿、违约责任等。协议自婚姻登记机构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

  • 离婚后子女各一个抚养费如何计算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计算方式。离婚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抚养费,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等。法院确定抚养费的标准时,会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生活水平。抚养费的金额可以根据父母固定或非固定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支付方式可以根据具

  • 没钱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关于抚养费支付的问题。当给付抚养费的一方没有经济收入时,可以使用其财物折抵后支付子女抚育费。具体数额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一方,抚育费一般按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的比例给付。若无固定收入,可根据当年

  •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 离婚女方不要孩子没有工作抚养费大概给多少
  • 孩子抚养费的确定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