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为建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确认企业法人资格,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取缔非法经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条例。
登记主管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各级登记主管机关在上级登记主管机关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不受非法干预。
申请企业法人登记的单位应当具备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数额和从业人员、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的条件。
企业法人登记注册的主要事项包括企业法人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从业人数、经营期限、分支机构。
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的单位应当在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需要提交一系列文件、证件。
企业法人改变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经营期限,以及增设或者撤销分支机构,应当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企业法人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企业开业、变更名称、注销等情况由登记主管机关发布企业法人登记公告。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实行年度检验制度,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法人登记的主要事项进行审查。企业法人领取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除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扣缴或者吊销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押、毁坏。
事业单位、科技性的社会团体和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需要申请登记并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才能从事经营活动。
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法人进行监督管理,包括监督企业法人按照规定办理登记、按照登记注册事项和章程、合同从事经营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止和查处企业法人的违法经营活动。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新建企业,应当按照专项规定办理筹建登记。本条例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的登记管理、登记主管机关的职责、企业法人的登记条件和申请、登记注册事项、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公告、年检和证照管理、事业单位等登记管理,以及对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和附则等内容。该条例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包括审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等职责,以及监事违法执行职务时的法律责任。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提出提案等。如果监事违反法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
公司董事的定义和角色。董事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负责管理公司事务的内部治理力量,可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董事选举和解职涉及股东投票,而董事罢免在法律上有不同规定。董事享有一定权益,包括获得提醒、要求更换代表和获得赔偿等。此外,董事还可能获得金融奖励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过程中需要提交的一系列必要材料。包括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代表或代理人证明、会议记录、公司章程等文件,以及发起人的资格证明、验资证明、非货币财产出资证明等。此外,还涉及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住所使用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