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规定,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尽管法律赋予了非直接抚养方探视子女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障和执行这一权利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直接抚养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协助非直接抚养方行使探望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然而,法院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因此,只有在直接抚养方不履行协助义务或拒绝对方行使探望权的情况下,法院才能对其采取拘留、罚款等措施。然而,法院不能强制执行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如果探视内容没有明确约定,非直接抚养方的探视权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离婚协议中对探视权进行明确约定是保障探视权行使的关键。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与其未成年子女进行会面、探视、看望、通信或其他交往的权利。这包括电话交谈、寄送照片、度假旅行或询问直接抚养方子女的近况等情形。可以看出,探视权是与抚养权相对应的一项法定权利。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同时非直接抚养方依法享有对子女的探视权。因此,探视权与直接抚养权同时产生,并根据直接抚养权的确定而确定。探视权的权利主体是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失。父母离婚后,仍然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一方要履行法定的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除了支付抚养费之外,探视子女也成为必经之路。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仅有义务不妨碍对方行使探视权,还有协助的义务。为了确保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能够合理行使探视权,需要要求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协商确定合理的探望时间、地点、方式等,或者按照法院的裁决协助探望。探视权的行使不能损害子女的身心健康。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子女的探望不仅是其法定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这种探视权是一种义务性权利,其行使不能损害子女的身心健康。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中止其探视权。
探望权的行使为非直接抚养子女提供了与子女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子女全面获得父爱和母爱,及时纠正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偏差,保证其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尽管家庭可能会破裂,但其社会功能不能丧失。探望权的行使通过法律规范来保证离异父母对子女的继续抚养和教育。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其探望的权利;不利于子女身心健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