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2020年12月31日之前有效的《婚姻法》中关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规定已被《民法典》所取代,相关司法解释也将失效。
在《民法典》生效前,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下,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父母可以直接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也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所在单位调解,说服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如果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提出请求,人民法院应根据父母的实际需求和子女的经济负担能力,通过调解或判决确定赡养费的金额和支付方式。
对于有生活来源但因失去劳动能力或无法自理而需要劳务扶助的被赡养人,如果他们将此问题提交给人民法院,法院也应予受理,以促使义务人全面履行赡养义务。如果义务人有能力赡养却拒绝赡养,构成遗弃且情节恶劣,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赡养义务的内容是提供生活费用。这是后赡养义务与赡养义务的本质区别。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既包括物质赡养即提供生活费用,也包括精神赡养。而后赡养义务发生在收养关系解除之后,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不再存在,因此,后赡养义务的显著特征是解决温饱即生存问题的物质赡养,即提供生活费用。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因此,完整的赡养义务包括以下方面: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该条规定明确了子女应当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同时也明确了父母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的两个条件,即年老体弱且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父母无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