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离婚后孩子探视权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实践需要,双方需要协商确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视具有交流、沟通意义和人情味。离婚后,不与子女同居住的父亲或母亲,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看望子女,子女也有与不同居住的父亲或母亲交流的渴望。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方的关爱,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使前去探视的一方增加与不由其直接抚养的子女之间的感情,形成对子女未来发展的关心,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因此探视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探视权就是探望权。
1、探望性探望:即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者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
2、逗留性探望:即一种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权人领走并按时送回未成年子女。
对于子女而言,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零至三周岁的幼儿,由于身体、智力等方面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无生活自理能力,如果采用逗留性探望方式,可能会因环境经常变化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年龄段适用探望性探望较为适宜。三至十周岁的子女,对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增强,探望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的方式均可适用。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无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在是否探望问题上很难表达其真实意思,容易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所以对此阶段的儿童实行何种探望方式,可不征求被探望子女的意见。十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由于该年龄段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人,在是否探望这一问题上已具备了相当独立的决策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并在中止事由消失后恢复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进行审查。对于已经生效的未涉及子女探望权的判决,当事人可以依法另行起诉,人民法院也应受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的明确规定,探望权是一种权利,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拒绝、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是一种侵权行为,具有可诉性,应当予以探望权人救济。同时,负有协助义务的一方拒绝、阻挠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探望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
综上所述,离婚后的子女探视权是离婚父母的权利和子女的权利,具有交流、沟通意义和人情味。探望方式可以是探望性探望或逗留性探望,根据子女的年龄和情况来决定。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探望权的行使需要当事人协商或由人民法院判决。对于探望权的侵权行为,探望权人有权寻求法院的救济,并可以申请强制措施。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2、如果对方阻碍探视权的行使,那么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一旦时机成熟,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没有得到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时常会破罐破摔,尤其是当孩子表达不愿意随他(她)而生活的时候,还会
法律暂无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需要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