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是亲权的一项内容,为离婚后父母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2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承担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民事责任,且监护权不因婚姻关系解除而消除。《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孩子的监护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的方式和时间可由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父或母的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事由消失后应恢复探望的权利。
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即使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有不利因素,也不能变更探望权主体。子女只能被动接受探望。
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时,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审查协商内容。如果人民法院已作出未涉及子女探望权的判决,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法院应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如果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拒绝或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具有可诉性。负有协助义务的一方拒绝或阻挠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探望权人可以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法院在执行时应本着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减少离异对子女造成伤害的原则,依法执行并结合教育与强制。
探望权人还可以向法院提起变更抚养关系的诉讼,这已得到理论界的共识。
探望的内容包括见面和交往。见面方式可以是探望性探视或逗留性探视。探望性探视是指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指定地点进行探望。逗留性探视是指一种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时间内领走并按时送回未成年子女。
子女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零至三周岁的幼儿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无生活自理能力,适用探望性探望较为适宜。三至十周岁的子女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增强,探望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的方式均可适用。十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具备相当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决定探望权问题时应征求子女的意见,并在其同意的情况下实施探望权的行使。
父母在决定探望方式时应考虑居住地点、工作性质、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个人品德等因素。探望权的行使应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既考虑到父母的因素,又考虑到子女的需求和最佳利益。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仍有疑问,本网站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咨询。
离婚协议书的内容及法律效力。男女双方因夫妻感情破裂自愿离婚,并就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以及债务的处理等达成一致意见。协议自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和起诉。
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分类,探望方式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视两种类型。在确定探望方式及时间时,需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则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子女成年后有权决定是否接受父母的探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其注意事项,特别是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满
一对男女因各种原因自愿协议离婚的事宜,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以及婚前财产的处理等内容。双方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邀请见证人进行见证。
男方:_______,男,___族,_____年___月___日,住址:_____市_____区_____路_____号_____幢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相关事宜。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并签订离婚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约束条件。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子女抚养权、抚养费及探望权的约定,包括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和期限、孩子的抚养安排和探望权的细节等。在填写双方信息时需注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