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婚后个人财产 > 老年人再婚后的个人财产范围

老年人再婚后的个人财产范围

时间:2020-05-25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4423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年人失去老伴后有的会选择再婚,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老年人再婚就会涉及到财产问题,那么老年人再婚后的个人财产范围是怎样的,大多数人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手心律师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来为大家解答。

老年人再婚后的个人财产

(一)夫妻在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如衣物、储蓄等。

(二)夫妻双方各自为结婚所准备的各种物品。如家具、彩电、冰箱、VCD机等。

(三)结婚登记前接受各自亲友赠送的结婚礼品或结婚登记后接受的赠与人特地声明赠与给一方的财产。

(四)其他属于夫妻一方特有的财产。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应归其本人所有;医生个人使用的医疗器具。也应属于夫妻婚后个人财产。

哪些属于老年人再婚后的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所谓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是指从领取结婚证起到一方死亡(合被宣告死亡)或离婚时为止。

大体而言,老年人再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加工资、贵重首饰、摩托车、汽车等。

(二)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继承、遗赠、赠与和其他合法途径(如股息、利息、红利等)所得的财产。

(三)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如专利权所得报酬、稿酬等。

(四)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

(五)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债权。

(六)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在10年以上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七)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八)结婚登记时,夫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九)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十)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无法查清的,应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即如夫妻双方对某项财产的归属有争执,除非主张权利的一方提出有力证据,否则一般就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对共同财产是共同共有,不可按双方收入的多少和有无来划分。此外,夫妻双方对共同共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同时,对在共同生活中的消费及债务等,必须以共同财产来负担。

老年人再婚后离婚的财产分配

属于婚后取得的财产,在没有事先特殊书面约定前提,属于婚后共有财产,离异时候一人一半权益。  

属于再婚前取得的财产,登记在个人名下前提,就属于登记人婚前个人财产,离异时候归登记人个人所有,不参与婚后共有财产的分割。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方的婚前财产

    婚前财产的范围和界定,包括个人财产、婚前取得的财产权利、婚前财产的孳息、婚后财产转化等。婚前财产界定时间为双方结婚登记之日,结婚登记前双方的财产归一方所有。同时,因身体受伤获得的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具有人身性质的财产

  • 婚姻律师分享:处理离婚问题的几个常见情况

    处理离婚问题的几个常见情况,包括不想离婚却面临对方坚持离婚的情况、离婚时财产分割的原则、婚前房产的分割问题、孩子抚养权的确定以及分居和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关系的法律处理。文章还提到面对婚姻中的出轨问题应有的态度和婚姻的真正含义。摘要结尾强调面对婚姻问

  • 办理结婚登记后彩礼还可以退还吗

    办理结婚登记后彩礼是否可以退还的问题。一般来说,办理结婚登记后彩礼不可以退还,但也有例外情况,如双方未共同生活或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此外,结婚彩礼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共同财产,应为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

  • 结婚一年离婚退彩礼吗

    结婚一年离婚时是否需要退还彩礼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如果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之一,彩礼应当返还。此外,嫁妆通常是女方的婚前财产,属于个人所有,但如果夫妻双方有财产约定,嫁妆

  • 夫妻闪婚闪离彩礼是否应返还,法律怎样规定
  • 彩礼是否是婚后共同财产
  • 用彩礼买房离婚如何处理,法律有哪些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