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婚后共同财产 > 哪些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哪些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时间:2024-08-02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4921

再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再婚夫妻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包括工资、贵重首饰、摩托车、汽车等,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通过继承、遗赠、赠与和其他合法途径所得的财产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通过继承、遗赠、赠与和其他合法途径所得的财产,包括股息、利息、红利等,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通过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通过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如专利权所得报酬、稿酬等,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

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债权

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债权,属于再婚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费用

再婚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在10年以上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个人财产

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再婚夫妻结婚登记时受赠的礼金、礼物

结婚登记时,再婚夫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

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无法查清的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

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无法查清的,应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即如夫妻双方对某项财产的归属有争执,除非主张权利的一方提出有力证据,否则一般就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再离婚财产的分割方法

再婚夫妻的财产情况各不相同,分割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

有婚前财产协议书的

现在再婚夫妻双方一般都有自己个人的婚前财产,为了避免日后因财产发生分歧,或者离婚时财产分割发生矛盾,再婚结婚登记前对各自的婚前财产进行协商,并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以预防万一。这种形式在城市比农村较为常见。如果离婚时婚前财产按照协议执行,可以减少因分割财产而引发的矛盾。婚后财产的分割则按照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进行。

没有婚前财产协议的

再婚离婚时,婚前财产中,如果有证据证明属于婚前财产的,属于个人的财产,按照该个人财产归属执行。无法证明属于个人婚前财产的,一般要按照婚后财产分割(除非对方承认属于婚前财产)。

再婚结婚后有协议的

婚后夫妻双方因婚前财产问题协商一致,有两种情况:

1、同意婚前财产按照婚前财产处理的,签订财产协议的,按照协议书的规定处理婚前财产。

2、同意将婚前财产按照共同财产处理的,签订财产协议的,离婚时按照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军人婚内出轨离婚财产分割规定

    军人婚内出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规定。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界定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明确,军人的伤亡保险金等属于个人财产,而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以及住房补贴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应确保公平合理地进行财产分割。

  • 离婚赔偿嫁妆损失费吗

    女方亲属陪送嫁妆的时间在结婚登记之前,应被视为女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而在结婚登记之后,如果没有明确表示是对女方的个人赠与,嫁妆应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补偿的条件包括

  • 夫妻离婚拆迁房怎么分割?

      1、被拆迁房是私有住房,其所有权是夫妻一方在结婚登记之前取得的,此种拆迁安置房应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而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4、夫妻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有住房,婚后该房拆迁,安置房产权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应当依法

  • 父亲的婚前财产后妈能继承吗

    继母有权利继承,如果有遗嘱则按照遗嘱进行继承。按照《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因此,丈夫的婚前财产,虽然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属于丈夫一人的个人的合法财产,妻子当然具有继承权。婚前财产的界定时间为双方结婚登记之日,结

  • 事实婚姻财产分配
  • 不分房分居协议怎么写
  • 结了婚办了婚礼还退彩礼钱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