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夫妻债务 > 夫妻一方借款用于赌博,夫妻是否应该共同偿还债务

夫妻一方借款用于赌博,夫妻是否应该共同偿还债务

时间:2023-10-22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5180
在领取了结婚证之后,夫妻双方就会有共同财产产生,相应的也会有共同债务,如果有一方借款用于赌博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是否也是属于的夫妻共同债务呢?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夫妻一方借款用于赌博,夫妻是否应该共同偿还债务

案例简介

2009年10月28日,被告张某向原告借款人民币10000元并出具借条一份。被告至今未归还该笔借款。另外,二被告于1986年11月13日登记结婚。被告张某因涉嫌赌博罪于2010年6月5日被刑事拘留,同年7月12日被执行逮捕。H县人民检察院于同年10月12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经审理依法判决被告张某犯赌博罪并判处相应的刑事处罚。本院在审理过程中出示(2010)嘉盐刑初字第298号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表明被告张某因犯赌博罪被本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二被告未到庭,也未在举证期限内向本院提交证据,应视为放弃进行举证、质证的权利。本院只能根据原告的举证及其当庭陈述进行认证。本院认证认为,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均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对其证据资格和证明效力本院均予以确认。

法院判决:不能认定未夫妻共同债务

虽然该借款发生在二被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但根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因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日常生活需要是指夫妻双方及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事项,包括日用品购买、医疗服务、子女教育、日常文化消费等。夫妻一方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范围负债的,应认定为个人债务,但以下情形除外:(一)出借人能够证明负债所得的财产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所需的;(二)夫妻另一方事后对债务予以追认。本案中,基于被告张某曾有赌博恶习,也曾因犯赌博罪被法院判处相应的刑罚这一事实考虑,在原告未能举证证明被告张某的上述借款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所需的情况下,本院无法认定该借款为二被告夫妻共同债务,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张乙承担共同清偿责任的诉讼请求本院无法支持。

律师说法:一方借款用于赌博吸毒等,另一方不承担共同债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夫妻一方认为是个人债务的问题

    夫妻间关于债务问题的争议,包括一方认为某些债务属于个人债务而不承认是共同债务的情况,以及夫妻双方虚构共同债务来争夺更多财产的问题。因为家庭财务通常由一方管理,借债也通常由该人处理,导致在离婚时,另一方可能以未签名为由拒绝承认债务。此外,虚构的债务很难

  • 结婚后的婚前财产遗嘱是否有效

    结婚后婚前财产遗嘱的有效性。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可以由个人处理,包括订立遗嘱。夫妻可以约定婚姻期间及婚前财产归属,约定需书面形式,对双方有约束力。如一方婚前债务,第三人知道约定情况下,可要求以个人财产清偿。

  • 婚姻中的债务离婚后是否也要还上

    中国婚姻中的债务问题,离婚后夫妻共同债务仍需共同偿还。法律对于夫妻债务的认定和处理有明确规定,包括哪些属于个人债务的情况。离婚协议或法院法律文书对财产分割的处理不影响债权人要求男女双方共同偿还夫妻共同债务的权利。

  • 漳州婚前按揭房产的财产归属问题

    漳州地区婚前按揭房产的财产归属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解释,婚前按揭购房的房产归属涉及个人财产和夫妻共有财产的划分。在离婚时,双方需协议处理,如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将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并将未还贷款视为个人债务。同时,对于婚后共

  • 哪些约定效力受到限制
  • 一、全国人大推动解决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存废之争
  • 夫妻离婚后共同债务的承担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