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的特点是持续性、经常性,可以构成虐待。
禁止家庭暴力是我国婚姻法确定的原则之一,这与我国倡导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密不可分。一方实施了家庭暴力,对方可以向法院请求准予离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作了概念界定,强调行为人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的伤害后果。家庭成员的定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章关于监护人的规定,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外子女、外孙子女及兄弟姊妹等,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的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法律上的继承、收养关系的人都是家庭成员。
实施家庭暴力不限于直接的行为,通过唆使、指使他人等其他间接方式实施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实施了家庭暴力。
虽然对夫妻一方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实施了家庭暴力,未对夫或妻造成身体伤害,但该行为可以使夫或妻产生精神上的伤害,足以使夫妻感情破裂的,法院可以判决离婚。
构成家庭暴力应具备的条件因国家而异。在某些国家,对家庭暴力的限制性规定很少,将其范围理解得比较宽泛。一些在我们看来轻微的行为都可能构成其他国家所确认的家庭暴力,甚至将彼此间的冷漠、不理睬等也认定为家庭暴力。因此,认定为家庭暴力的标准应当慎重。
在我国,实施的家庭暴力须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达到一定程度的才可以认定为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间的日常争吵、偶尔打闹及尚未造成后果的家庭纠纷行为排除在家庭暴力之外。然而,家庭暴力不以次数为区分的依据,一次或数次殴打行为就可以构成家庭暴力。例如,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仅证明打了两次,但殴打致使对方住院治疗,并导致感情彻底破裂诉请离婚,应认为构成家庭暴力。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家庭暴力是否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家庭暴力行为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受害者以及不同伤害程度下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
家庭暴力行为的分类以及证据的获取。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可以通过获取证人证言、视听资料、报警记录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同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劝阻,避免暴力事件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