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1、家庭成员的主体
根据婚姻和血缘关系,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同住的其他亲属。虽然婚姻法和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前夫或未婚同居中的一方是否属于家庭成员,但在审判实践中通常将其排除在外。家庭暴力发生在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例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尽管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有一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2、故意的主观方面
家庭暴力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会给家庭成员的身体和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被害人进行肉体或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如果过失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结果,不应认定为家庭暴力。因此,要确定家庭暴力,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3、受婚姻法保护的婚姻家庭关系作为客体
家庭暴力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的生命权、自由权、身体健康权和心理健康权等。家庭暴力主要针对家庭成员中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根据现实情况,家庭暴力主要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尤以妻子为主要受害者。
4、造成一定的身体和精神伤害后果的客观方面
根据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如果伤害结果为轻微伤,可以进行治安处罚。如果伤害结果为轻伤或重伤,则属于刑法的调整范畴。然而,根据伤害结果来界定家庭暴力是不科学的,因为受害人很难提供证据。此外,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对婚姻法规定的精神伤害的计算更加困难。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以伤害结果来界定家庭暴力是不科学的。
离婚时有家暴过错一方的赔偿问题
物质损害赔偿
物质损害赔偿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错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加害方应依法赔偿受害方的经济损失。在离婚诉讼中,如果过错方的行为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法定情形,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过错方应该赔偿经济损失,例如,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给对方造成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错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失,加害方应依法赔偿受害方的精神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2月26日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社会公共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该解释还对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作了原则规定,无过错方可以根据此请求法院判决过错方支付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