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在21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与一审稿相比,本次草案扩大了反家暴法的适用范围,明确指出,家庭成员间的精神侵害属于家庭暴力,同居关系之间的暴力行为也被视同家庭暴力。
一审稿中,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单位的家暴强制报告义务成为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二审稿扩大了家暴强制报告的主体范围,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疑似家暴行为的,都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草案还明确,受害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在申请受理的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要在24小时内裁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老幼病残孕等家庭暴力中的弱势群体,草案强调,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草案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送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香港家庭性暴力问题的严重性。调查结果显示高比例受访妇女曾遭受家庭性暴力,包括性侵犯和经济威胁下的强迫性行为。然而,家暴个案常被当作伴侣纠纷处理,性侵犯往往不被视为罪行。大部分受害者选择忍受而不报警求助。对于家庭性暴力问题,受害者可以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
复议期间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是否停止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同时,新《婚姻法》将家庭暴力作为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条件写入其中,家庭暴力的类型包括肉体摧残式、精神迫害式、性虐待式、虐待体罚式和经济虐待式,对家庭成员的人身
本文讨论了婚外同居和离婚赔偿的问题。婚外同居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同居关系,一般有共同的居所。离婚赔偿的发生机制仅限于重婚、婚外同居、家庭暴力、遗弃和虐待等五类行为
《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因一方重婚或婚外非法同居关系、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前提是无过错方要能举证证实对方过错的存在,因而在此类诉讼中采集证据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此类证据通常隐蔽性较好,实际诉讼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