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病逝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安葬。对于有遗嘱的情况,遗嘱继承将根据遗嘱中的规定进行财产分配。而对于没有遗嘱的情况,将采用法定继承的方式来确定继承人。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在适用法定继承方式时,哪些人可以作为死者遗产的继承人。我国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0条和第12条的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以下人员: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此外,根据《继承法》第11条的规定,死于被继承人之前的子女的直系血亲也可以作为代为继承人。因此,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间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需要注意的是,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对于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是否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认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被继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等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的,应当认定其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主要扶养义务。”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此外,根据《继承法》第12条的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只要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就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在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的继承人进行继承,第二顺序的继承人将无权继承。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权或被剥夺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才能继承遗产。
转继承与代位继承的区别。两者适用范围不同,代位继承仅适用于法定继承,转继承则适用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此外,两者的发生时间条件、被继承人及继承人身份均有所不同。代位继承中被代位人只能是被继承人的子女,而转继承中的继承人则无此限制。
无法定继承人但对被继承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问题。根据《继承法》规定,可以分给这类人适当的遗产。包括在物质上给予较大帮助、在生活上进行主要照料和精神上的抚慰。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认定继承人是否尽了较多扶养义务。
遗产分配权的代理权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继承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遗产分配权。同时,放弃继承权是继承权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示,但需符合法律规定。书面方式更慎重,有助于稳定遗产再分配。
孙子女对外祖父母的赡养义务。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具备负担能力时需承担赡养责任,但未成年或精神病人除外。若祖父母有固定收入可自理,孙子女可免除赡养义务。若祖父母的子女已死亡或无力赡养,孙子女需承担赡养责任。同时,孙辈对祖辈的赡养义务并不免除对父母的赡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