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客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涉嫌下列情形之一
2022-07-18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应予立案追诉。
2022-07-15
5、如果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收购、运输、出售自己认为不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而事实上确实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亦不宜以本罪论处。
2022-07-14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的管理制度;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收购珍贵野生动物制品的行为;
2022-07-13
、狗主人有过错的,例如狗绳断了、狗绳过长不能有效防止狗咬人等,狗主人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狗咬人是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例如,被侵权人逗狗等,狗主人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狗主人将狗绳栓好后,饲养的狗咬伤人,是否要承担
2022-07-12
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饲养的动物对他人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如果适用过错责任,难免加重了受害人的注意义务,使受害人。
2022-06-13
对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作出认定,才能知道当事人实际需要对事故承担怎样的责任,不是对方的宠物咬伤了你,对方就一定要承担全部的责任。也有可能是因为你主动去逗弄宠物,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适当的减轻宠物主人的责任。
2022-06-08
7、被狗咬伤应该有狗的主人赔偿,赔偿范围包括所有的损失,包括打狂犬病疫苗和球蛋白的钱,其他医疗费用,被撕咬坏的裤子的钱,如果还有其他后续治疗费用的,后续医疗费用也要他们赔偿,就医的交通费、餐饮费,营养费。
2022-05-06
另外,还可以请求法院对侵权纠纷进行调解。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条 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七条 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
2022-05-06
本罪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2022-05-06
一般有以上证据,就可以证据侵权行为的发生。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饲养的狗咬伤他人的,是属于民事侵权的行为,如果当事人就赔偿问题有争议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解决。对于恶犬咬伤他人致人重伤,狗
2022-05-05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就构成犯罪。
2022-05-05
法律规定,动物的饲养者或者管理者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导致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无免责事由,仅在被侵权人故意挑逗狗或者挑衅狗造成被咬的情况下,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才可以依法减轻或者不承担其动物饲养责任。
2022-05-05
据了解,我国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8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08种,“三有”陆生野生动物1591种。
2022-04-28
行为人犯此罪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既遂,以符合本罪的构成要件为标准。是否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并非本罪既遂的唯一标志。
2022-04-24
产品质量责任的认定方式,主要包括默示担保条件、明示担保条件以及产品缺陷三个方面。默示担保条件依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来认定责任;明示担保条件则是生产者明确的产品标准作为认定依据;产品缺陷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即使产品
我国《著作权法》下盗版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盗版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等。盗版行为可能面临制止、消除侵权后果、赔偿损失等法律手段,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盗版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共同维护正版市场的发
猫头鹰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法律责任。违反法律出售、收购、运输、携带猫头鹰将受到法律制裁,并可能被罚款。非法猎捕、杀害猫头鹰的行为将承担刑事责任。此外,购买野生动物放生的行为也是违法的,因为这属于特殊形式的收购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鼓励了捕猎者的违法行为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