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应由特定的人提出,即希望订立合同的人。要约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并可以由要约人的代理人代表提出。要约人的身份应在发出的要约中明示,例如商店陈列标价的货物即为一种要约。要约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否则其发出的要约将属于无效要约。
要约应由特定的人提出,对于是否向特定的人发出要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民法存在不同的要求。为此,可以借鉴《公约》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建议,仅应视为要约邀请,除非提出建议人明确地表示相反的意向。"有学者主张,受要约人可以是不特定的人,但这增加了要约人受要约拘束的风险。相反,若要求要约必须向特定人发出,则限制了要约人选择受要约人的范围。因此,我国合同立法应参考《公约》对受要约人的限制条件进行界定。
要约是希望订立合同的建议,一旦要约被接受,合同即成立。因此,要约必须明确表示合同的主要内容,如标的物的名称、价格、数量、规格、质量等要素。关于要约内容的明确程度,《公约》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货物买卖合同中,订约建议只要包括货物品名、数量和价格三个要素,要约即成立。
具备以上要约条件后,要约何时生效?各国法律均规定,要约必须送达被要约人才能生效。这是因为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只有在被要约人了解要约的内容后,才能决定是否作出承诺。否则,要约将毫无意义。要约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例如信函、电报或电传等。
合同形式的规定和合同的生效条件。除了口头合同外,合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书面形式的要求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确保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生效条件依法成立,并可能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此外,合同效力可以附条件或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要约撤销的限制性条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明示不可撤销;二是受要约人认为要约不可撤销且已做履约准备。撤销通知需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
甲方将其在目标公司拥有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乙方的协议内容。协议涵盖了股份转让的标的、价款、期限及支付方式、甲乙方陈述与保证、合同生效条件、违约责任、协议的变更和解除、保密条款、争议解决条款以及其他事项。
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电子合同在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且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其打印的纸质文本具有法律效力。电子合同生效需满足行为人具有行为能力、电子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条件。虽然法律对电子合同形式未有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