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订立 > 合同订立的程序 > 公民如何订立有效合同

公民如何订立有效合同

时间:2025-02-1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3848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通常订立合同的方式,可以采用口头等形式。以便在发生纠纷以后有据可依,订立合同以书面形式为妥。那么,公民具体该怎么订立有效合同,合同的成立方式又是怎样的。对此,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为您具体解答有关问题。

一、公民如何订立有效合同

合同制度的实行,使公民能够通过各种合同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并使各种经济主体明确对消费者的责任。依法订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公民可以通过合同防止不法交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明确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要求当事人诚实、守信用,不得弄虚作假、欺骗对方。

2. 合同的订立方式

合同的订立方式可以采用口头、书面、鉴证、公证等形式。为了便于发生纠纷后能够提供证据,建议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口头形式虽然快捷,但无据可查,不利于纠纷解决,一般只适用于集市贸易、市场零售等小额交易。

二、合同的成立方式是怎样的

根据合同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对于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或者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易于理解。对于除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学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存在不同的理解。

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承认合同的形式不限于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两种。例如,法国民法典承认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明示的意思表示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还包括某些依习惯通常被认为是表达意愿的动作或行动,例如在拍卖场上举手或在商店拿起一件物品。默示的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的某些行为,通过这些行为他人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当事人的意愿。

我国合同法第10条第1款借鉴吸收了法国等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承认合同形式除书面和口头以外,还存在“其他形式”。这个“其他形式”主要指行为形式,即当事人通过实施某种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

合同的“其他形式”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交易形态的多样化相符合。如果仅仅拘泥于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将使一些交易变得过于繁琐,不利于鼓励交易。因此,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应当正确把握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依法处理“其他形式”的合同。

特殊形式的合同

有的观点认为合同的公证、鉴证、批准是合同的特殊形式。然而,我们认为这本身不是合同的一种形式,而是某些合同法定或约定的特殊生效要件。

订立合同的阶段

订立合同一般需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指发出缔结合同建议的行为,一旦要约发出,提议人即受到自己建议的约束,表明提议人在对方的有效答复期内有和对方订立合同的义务。违反该规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提议人有赔偿损失的责任。承诺是对提议人的建议进行答复的行为,答复应完全同意提议内容,不得有新提议,否则只能构成答复人的新要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买卖合同与借款合同的成立问题

    买卖合同与借款合同的成立问题。依据我国法律,买卖合同是否为假并不直接影响借款合同的成立。二者都是在合同双方签字或盖章时成立。同时,居间合同的成立则需满足合同主体资格、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等要件。

  • 合同签订流程及管理办法

    合同签订流程及管理办法,详细阐述了合同从起草到执行、审核、签署盖章、存档备案以及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的完整流程。其中涉及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审核重点,强调了合同内容的规范性、合法性及风险防范,并指出了合同变更、转让及解除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

  • 欠缺合同要件的后果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以及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时间。对于需要批准或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未办理相关手续会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生效需满足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生效

  • 工程验收单盖合同专用章的效力问题

    工程验收单盖合同专用章的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成立和效力与盖章有关。公章具有最高效力,可代表法人意志,用于公司对外事务。而合同专用章仅在签约范围内代表单位。因此,工程验收单应盖单位公章,而非合同专用章。在选择章别时,需

  • 合同成立的要件
  • 成约定金不适用定金罚则吗
  •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